知名女星徐若瑄(Vivian)今(17)日驚傳因子宮中的「腺瘤」長大,導致在非月經期間突然大量出血不止,出現血紅素與鐵質不足問題,甚至有昏倒危險,而緊急住院處理,讓不少粉絲心疼不已。但到底什麼是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肌瘤一樣嗎?其成因和治療方式為何?《健康遠見》邀請婦產科專家一文為你解答。
什麼是子宮裡的腺瘤?子宮肌腺症發生有哪些症狀?
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正常來說婦女朋友在生理週期過程中,子宮內膜在卵子未受精、著床的情況下,會自動剝落形成血液從體內流出,成為大家俗稱的「月經」。但如果子宮內膜在剝落的過程,未順著子宮頸、陰道排出,出現不正常的逆流,跑到不應該到的位置,衍生出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若異位到卵巢內,就會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如果跑到子宮肌肉層裡,就會形成我們今天要談的「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症」,若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更進一步集中在子宮肌層中形成類似一團腫瘤的樣子,就會被稱為「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腺症怎麼發生?醫曝「子宮內膜異位症」4大可能成因
不過,子宮肌腺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李茂盛指出,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確切的發生原因仍不明,但臨床上認為可能和以下4因素有關。
1. 月經逆流:
月經來潮時會把剝落的子宮內膜經由子宮頸排除體外,也可能因經血逆流而將內膜流至子宮肌層內,造成子宮內膜異位,並根據異位位置不同,形成「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
2. 淋巴系統輸送:
子宮內膜組織也會由子宮血管和淋巴管在子宮內的開口,輸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膀胱、腸道、肺部等處,並對應造成週期性血尿、週期性血便、週期性咳血。
3. 免疫系統受損:
當內膜組織異位時,異位的組織應該會被體內白血球和淋巴球吞噬,但當免疫系統有缺損時,異位的組織就會持續滯留在人體,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4. 手術瘢痕:
部分子宮手術所產生的疤痕會讓子宮內膜細胞沾黏,因而導致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肌腺症是女性不孕主因,尤其易好發於40~50歲
且無論是子宮肌腺症,還是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都可能導致患者同時出現下列症狀,包括:經痛、經期血塊增加、經血量過多、非月經期間突然大量出血不止,以及性交疼痛、骨盆腔疼痛、排尿及排便困難、腹瀉、不孕等問題發生。
根據2020年一項大型的國際研究統計資料指出,在40歲之前受到此病影響、出現臨床症狀的婦女約有20%,發生在40~50歲的女性則占了60~80%。值得注意的是,子宮腺肌症嚴重者將導致胚胎不易著床,即使成功懷孕,也相對容易流產及早產。
根據統計,不孕症女性大約有25~50%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約有30~50%無法自然懷孕。因此女性朋友一旦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以免病情越來越嚴重,影響生育功能。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方法/檢查項目
●超音波檢查:通過超音波檢查找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位置。
●抽血檢測CA-125:CA-125正常值為35u/ml以下,超過35u/ml會懷疑有疾病的發生。此項檢查無法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有效篩檢方的法,但可作為治療成效的指標。
●腹腔鏡檢查:通過腹腔內視鏡直接觀察腹腔內部情況,可作為醫師確定診斷的檢查項目。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子宮肌腺瘤≠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生成位置散亂,難單獨完整切除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會好奇,那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又有哪些不同?治療方式有何差異?李茂盛解釋,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是不一樣的!
由於子宮肌腺瘤的成因與子宮內層組織—子宮內膜剝落時逆流跑到子宮的肌肉表層中有關。相較於由網膜包覆、長在子宮局部位置,可完全切除的子宮肌瘤,其生成位置往往會呈現點狀、散布在子宮每個角落的肌內層內,所以較難以單獨完整切除。
因此,在臨床治療上,處理子宮肌腺瘤,也會視病患的年齡、症狀及個人需求,而採用藥物治療,或是手術切除等不同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分別為傳統消炎止痛藥、或是荷爾蒙類藥物,而荷爾蒙類藥物又可分為針劑、口服藥、子宮內投藥系統(黃體素避孕器)。
手術治療:
主要以腹腔鏡來進行,手術治療又可分為保守性手術和根除性手術。保守性手術以處理病灶,或神經阻斷為主;根除性手術是將重要生殖器官如:卵巢、輸卵管或子宮切除,降低疾病復發機會,根除性手術合適於停經後女性,以及保守性手術無效且未打算生育的患者。
李茂盛強調,若想生育卻患有子宮內膜異位時,治療方式也會依照患者狀況作調整,若經AMH檢測為卵子庫存量不足的患者,則考慮接受人工生殖技術;已婚女性可進行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療程,而未婚單身女性則可以考慮凍卵保存生育機會,避免手術時影響到未來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