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健康成人,每天尿中會排出40至80毫克的蛋白質,最高可達150毫克,為正常生理範圍;當尿中蛋白質超過每天150毫克,就稱為「蛋白尿」,代表可能有腎泌尿系統疾病。但切勿驚慌!小便看到泡泡並不一定有蛋白尿,需透過尿液檢驗後才能斷定。
蛋白尿分為「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通常是暫時性的,因為激烈運動、發燒、脫水、使用止痛藥、或急性病症等情況下出現;此外,腎泌尿系統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也常出現蛋白尿,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蛋白尿通常會消失。
姿勢性蛋白尿也是暫時性,與身體的姿勢改變有密切關係,往往在年輕人出現,通常早上剛起床臥姿解尿時沒有蛋白尿,但經過長時間站立、走路、活動後蛋白尿便會出現,當平躺一段時間後蛋白尿又會消失,此種蛋白尿為良性的變化。
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是腎臟病變所引起的持續性蛋白尿,通常是腎絲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破壞的結果,可能是腎臟本身的原發性腎絲球疾病,例如急性或慢性腎絲球腎炎;或是因其他系統性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腎絲球疾病,例如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狼瘡性腎炎等;少數的腎小管疾病乃因蛋白質在腎小管再吸收不良所引起。而白血病或惡性腫瘤產生過量的免疫球蛋白,超過腎臟的最大再吸收量而排出於尿中,也會形成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檢查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將試紙放入尿液中,依試紙顏色的變化來判定,越多「+」代表尿蛋白的濃度越高,尿蛋白定性檢查結果若是微量(+/-)或少量(1+),可再複檢兩到三次,且最好是早晨起床第一次解出的尿。
若複檢結果是陰性,可能只是暫時的功能性蛋白尿。若複檢持續為陽性或尿蛋白為中高量時,則應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尿蛋白定量分析、血液檢查、腎臟超音波、或腎臟穿刺切片等加以確診。
看更多》泡泡尿等於蛋白尿?有機會但並非百分百圖/Unsplash by Giorgio Trovato
血尿可分為「肉眼可見的血尿」及「顯微性血尿」
腎絲球性血尿乃因腎絲球病變引起
腎絲球病變包括原發性疾病(如:IgA腎病變)、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風溼免疫疾病)、或遺傳性疾病等原因。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或高血壓,可造成慢性腎絲球傷害並導致血尿。劇烈運動也可能會造成暫時性的血尿,通常在運動後1~2小時會有血尿,有時會持續到72小時。
風溼免疫方面的結締組織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血管炎等,也常侵犯腎絲球而引起血尿;腎絲球性血尿也會因遺傳性疾病造成,若腎絲球性血尿合併有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須考慮腎臟穿刺切片以作進一步病理診斷。
非腎絲球性血尿可由腎泌尿系統中任何的傷害出血所造成,包括:
1. 尿路結石,如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腎結石等。
2. 感染發炎,如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盂腎炎等。
3. 惡性腫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輸尿管癌、腎癌、腎泌尿系統周圍器官癌症的侵犯(如子宮頸癌、大腸癌)等。
4. 尿管置放
5. 多囊腎
6. 腎梗塞
7. 間質性膀胱炎
8. 因癌症接受骨盆腔部位電療後,所引起之放射性膀胱炎
9. 外傷造成,如車禍或外力撞擊、近期內曾接受腎泌尿系統之手術等。
10. 凝血功能異常,如服用抗凝血劑、血友病、白血病、肝硬化、血小板缺乏症等。
11. 化療藥物引起之出血性膀胱炎,如Cyclophosphamide, Ifosfamide等。
血尿的診斷
第一,可以透過常規的尿液檢驗以作確認,並配合腎泌尿系統部位的X光與超音波檢查,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血液生化、血清免疫學檢驗;男性則要考慮前列腺部位的檢查。更進一步評估包括注射顯影劑的靜脈腎盂攝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等。若有需要,須接受腎臟穿刺切片或是膀胱鏡、輸尿管鏡等較為侵入性的檢查。
泌尿系統感染所造成的血尿,經過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一般都可獲得改善;若是反覆的泌尿道感染,可能有尿路結石或是尿路結構異常,應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若為腎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應接受完整的評估,再選擇治療方法,某些原發性腎絲球腎炎,在接受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的治療後,有不錯的療效;若是糖尿病、高血壓、風溼免疫疾病等系統性疾病所造成的腎絲球病變,則應針對疾病本身作適當的治療與控制。
醫師提醒,建議民眾定期透過尿液來注意自身的健康,若是有異常狀況,且經過詳細檢查後仍找不到原因者,應每三至六個月定期追蹤複查。
(由亞東紀念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