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婚姻治療知多少?心理師曝正確使用方式,揭開吃瓜群眾的5大疑問 | 健康遠見
兩性

婚姻治療知多少?心理師曝正確使用方式,揭開吃瓜群眾的5大疑問

婚姻治療知多少?心理師曝正確使用方式,揭開吃瓜群眾的5大疑問 婚姻治療知多少?心理師曝正確使用方式,揭開吃瓜群眾的5大疑問。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一般名人的離婚新聞我都只是吃瓜群眾,不講什麼話(只有講在腦子裡,畢竟還是有職業病),但這次既然都CUE到我們頭上了,想來簡短地解個惑,幫助正在思考要不要找心理師做婚姻治療的你,參考一下。

1. 心理師可以這樣一個換一個嗎?

可以當然可以,畢竟你是付錢的一方,你要換我們也不能夠怎樣,而且,治療關係(就是你喜不喜歡你的心理師、你認不認為你的心理師可以幫上你的忙)非常重要,這個會是所有療效的基礎。

但一般而言,不建議一個換一個。

一來是治療效果無法累積,二來是,一個換一個可能背後就反映了你們的模式和問題,就像那份英文書信上面寫到的,要一直換心理師,背後反映的可能是他在期待找到一個同意他的人、不想面對自己的問題,這種情況是蠻有可能的。

2. 什麼樣的情況會建議換心理師?

有些情況我會建議你可能要考慮另找他人。什麼情況呢?

情況一:從頭到尾你跟你的另一半都分開談

伴侶/婚姻治療的訓練,非常看重整個關係,而不是只服務個人,所以在我們的訓練裡面,『雙方同時在同一個空間談話』是基本而且重要的能力,不管是要評估關係發生了什麼事情,還是要做治療介入讓關係發生改變,雙人晤談是不可以缺少的。

有些學派的作法會是雙人晤談和個別晤談穿插,有些學派從頭到尾都只有雙人晤談,比例上不同而已。如果你的『伴侶/婚姻治療』心理師表示,他『從頭到尾』都不會把你們雙方放在同一個空間談話,『每次』都會把你們分開來個別談,或是你們分開談話的次數比雙人晤談次數多很多,那我會建議你重新思考一下是否另外找尋心理師。

原因是,他可能是一個可以「個別談婚姻議題」談得很好的心理師,但伴侶/婚姻雙人晤談的訓練不是他的強項。

情況二:從頭到尾都站在對方那邊/或只有站在你這邊

在伴侶/婚姻治療的過程中,雙方應該都會感覺到的是「治療師站在我這邊」,意思是說,「雙方」都會感覺到,治療師有get到我的點、知道我覺得很痛苦跟困擾的是什麼、知道我希望關係有什麼改變、讓我感受到他有能力幫助我們,他不一定要很溫柔或是都順著你的毛,也有可能是有時候讓你覺得站在你這邊、有時候讓你覺得他站在對方那一邊,但是總而言之,一定要有讓你感覺站在你這邊的時候。如果第一次談話,你就感覺心理師從頭到尾只有站在你這邊或對方那一邊,情況就不太妙,建議你第一次結束前或至少下一次見面剛開始,就應該要反應給心理師。

情況三:我反應過我的不滿或期待

但是心理師沒有回應我、不願意調整、或是回頭過來檢討我有不滿是我的問題,而且情況不只一次。(前提是你講話也有禮貌,不是一種我付錢我大爺的態度)

心理師大部分是看重個案的回饋的,因為治療是合作關係,沒有合作,改變很難發生,所以不管我們接受到訊息的第一時間是否需要一點空間去消化被質疑的情緒(我們也是人好嗎),大多數我們的訓練是會讓我們很快調整自己把重心放在個案的回饋上,與個案核對澄清,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就算當次治療沒有辦法,多半下次治療可以做得到。

但這不是說你講什麼我們都要照單全收喔,如果你要開刀切除腫瘤,但是又怕痛所以跟醫生說:「醫生你變魔術把腫瘤切除,但是不要開刀!」你覺得醫生會理你嗎?你還是要讓我們做好我們的工作,所以如果你反應的問題真的跟現在這顆婚姻的腫瘤有關,我們也是要用真誠但是同理的態度 跟你好好討論 啊。

其他還有一些情況可能不到要馬上換心理師的程度,但是你就可以觀察,找機會反應。比方說第一次談話就下了心理疾病的診斷(一般會再更謹慎一點多評估個一次)、第一次談話就要你買足幾次課程(台灣的話這基本上不合法規)。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3. 如果不換,但是我又感覺不是很滿意,那要觀察多久?反應幾次?

建議你,同樣的情況有不舒服兩三次,就可以直接反應(再次強調好好講就可以,因為你的目的是要反應溝通,不是要增加你的心理師跟你一起工作的焦慮程度,對你也沒有好處)。如果溝通過了兩、三次,也還是沒有任何變化,或者是心理師沒有讓你減少、消除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用忍到天荒地老,但你至少要給伴侶治療3~4次的機會。

但這裡有幾個迷思我要再度跟大家提醒:

伴侶治療不會一次就有效,現在不是在變魔術也不是阿拉丁神燈。

伴侶治療也有學派之分,不同的學派不同的作法,請打聽好,才不會對你的心理師有錯誤的期待。(有些走比較精神分析的路線會做比較長期,有些走情緒的路線比較會承接情緒和幫助降低衝突,有些走認知的路線風格不會那麼同理溫暖但有助思考盲點,有些走原生家庭的路線一定會回頭跟你們探索小時候發生什麼事情,有些走溝通行為的路線比較會給一些回家作業或行為調整的建議)

不是越貴的越好,越有名的越好,也不是越資深的越好,重要的是「口碑」以及你的心理師是否持續地有在精進他自己的專業能力。

伴侶治療的心理師不是判官,也不是幫你改變對方的工具,一段伴侶治療是否成功,你的投入和你是否願意冒險走出舒適圈,是重要的關鍵。

4. 伴侶治療的過程可以這樣錄音嗎?

一般來說,只要三方都「知後同意」(心理師、伴侶雙方),台灣的法規,錄音並不會不合法。但心理師很少主動問個案是否可以錄音,如果是心理師主動提出,多半是他在專業上想要更有效能(不管是督導還是自己重聽)的需要,而且是需要簽署錄音同意書的,因為心理師會受心理師法規範,有保密的義務,錄音了,錄音檔如何保存、怎麼使用,都受規範。

至於個案自己要錄音,也是要三方都知後同意,不需要簽同意書,但是這個錄音檔的保密問題,心理師就管不到了,個案自己要負好保密的責任,如果對外張揚,也算不到心理師的頭上。(所以看蕾蕾寫起來,如果他們是跟台灣的心理師談,而且錄音沒有經過三方同意,的確是有爭議)

5. 伴侶治療的心理師可以這樣在信件當中做出評論、診斷或是建議嗎?

一樣我講的是台灣的法規,心理師如果是要做出正式的診斷、評論與建議,通常是在法律訴訟的過程中,由具有公權力的單位要求, 才會正式出具專業評估跟報告的,因為我們對於治療的談話內容,有保密的義務,除非是個案有自傷或傷人的可能、進入法律訴訟,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才可以對外給出訊息。(或是另外一種情況是寫轉介單或轉介報告的時候,需要幫助其他共同協助個案的專業助人者了解情況,而且對方也受法規保密義務的規範)

因此大部分的心理師,不會透過文字或是書信的方式去留下這些評論,通常會把這些對話放在治療中跟雙方一起討論,避免文字在網路世界裡發生了什麼保密上無法周全的差錯。

看起來,蕾蕾提供的文本比較像是書信,這也的確是有時遠距諮商、視訊諮商,或者是其中一方拒絕再見心理師、在信中討論是否要轉介其他心理師時,有可能的書信往來或對話。就單純是針對諮商的後續安排,希望再跟個案有些討論,核對澄清的內容。

真的要是診斷或評論的話,不是你隨便要,心理師就會隨便給你的。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後記的有感而發:

婚姻治療做久了,我已經很習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位置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角度去詮釋發生過的事情,有些是不爭的事實,有些是我們怎麼解讀發生了什麼,它們總是參雜在一起。我相信這幾天寫來寫去的這幾篇長文,不管發自何人,都是如此。當然也有美化自己保護自己、詆毀他者斷章取義的部份,成分或多或少。

但是李靚蕾的痛裡頭一部分喚起的,其實是我們這個世代女人的一種群體經驗。

我們在努力讀書、追求卓越、乖巧聽話的姿態裡長大,社會給你一種男女平等的假象,我們以為這是真的,直到你「嫁入」婆家,或是,成為「母親」。

出於愛也好,出於社會文化的期待也好,出於我們認為自己「怎麼做才會是一個夠好的女人」也好,於外於內,我們還是站上那個擔負情緒勞動最多的位置上,家務、育兒、家庭管理、情緒照顧,想讓每個人都安好。

我們的自我,在這裡割讓一點、那裡妥協一下,有時候你找不到它去了哪裡?我們失去了工作、沒有了薪水,你沒有覺得你做的事情被看見、被認肯、被感激,因為人只有在呼吸不到空氣的時候,才意識到空氣存在。

在有些婚姻裡,我們付出的大量情緒勞動與愛,在另一半的眼睛裡,是空氣。也許不見得是不愛我們,但對方無法體會我們在說的情緒勞動跟不被看見是什麼意思,把事情想簡單了。

他們的情況又更為困難。

你可以嗅到關係裡有太多的權力不平等。像是在關係的最初,一個是偶像、成年人,一個是粉絲、未成年人。

我想到休葛蘭和茱莉亞羅伯茲拍的那一部新娘百分百,認真想想,如果今天你的偶像來追你,要跟你結婚,即使他自己生命有很多坑坑巴巴和重擔,搞得你的生活亂七八糟,但他是偶像耶,你有辦法在自己只有十幾二十歲的時候跟自己說,我一點機會都不要給這個男神嗎?

一直到進入婚姻之後,這種權力差異可能改變幅度是很小的。

婚前協議也好,資產、人脈、經濟能力也好,做一個能影響輿論的明星也好,都讓其中一方可能更失去話語權。再加上小孩的出生,性別和主要照顧者的重擔,我相信會更加鞏固了這種權力的傾斜,服務了男性。如果還再加上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精神壓力,這其實也是權力操作的一種(腦海中浮現林秉樞但是下次再一起講好了)

更哀傷的是,在關係裡,有時愛也讓渡了權力。

意思是,還愛著的,權力小。

不在乎了的那一個,權力大。

我還是相信一開始關係裡真愛的成份是高的,不會百分之百都是算計跟隱瞞,甚至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兩個人都是懷抱著生命可以有所不同的想望,但從李靚蕾的角度來看,悲哀的是,我想她試過了各種努力,卻始終無法影響他。

無法影響他,離開那個憂鬱到起不了身的地板。無法影響他,從那個完美的殼裡頭出櫃(我指的是面對他自己真實的樣貌和渴望)。無法影響他,從他與父母的互動方式中長大。無法影響他,更投入家庭生活和育兒。無法影響他,對感情忠誠。無法影響他,留在婚姻裡。

連她使用了自己可能最不想使用的權力來源,「秘密」,來來回回了這些天,下午三點的最後通牒,都還是影響不了他,只換來了王爸的提油救火、史上最大公關災難,還有他在深夜裡巨嬰般地轉移話題,避不聯絡。

其實這也是「被離婚」的人,非常共通的群體經驗。

那種不管我做什麼都不會有用,做什麼都很難得到對方好的回應,我的感覺,對方根本不會在乎的絕望感。當同樣的不在乎,連對孩子也是如此的時候,底線就被跨越了。

Wake up call. 告訴你,醒了,該走了。

我們還是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未來,負起責任,做出改變的。

※本文由High媽。心理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部落格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