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Omicron席捲英美!林氏璧:已證明它的能耐,但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 健康遠見
Omicron

Omicron席捲英美!林氏璧:已證明它的能耐,但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Omicron席捲英美!林氏璧:已證明它的能耐,但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一個月席捲英美!林氏璧醫師解答,關於Omicron「你不知道的事」。Flickr by Elvert Barnes

編按:Omicron來勢洶洶!從爆發以來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高傳染力的Omicron以驚人速度成為南非、英國及美國當地COVID-19疫情的主流病毒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雖然目前已知第三劑接種mRNA疫苗,有助增加中和抗體。但對於感染Omicron臨床嚴重度如何?住院和重症比例等…,仍有許多「你我不知道的事」有待釐清,還需要2~4週才會有更清楚的答案。

Omicron在英美皆已成主流病毒株

Omicron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已經證明了他的能耐。目前在南非,英國和美國,Omicron都已經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主要流行株。

Omicron被世界衛生組織提升為「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快一個月了,關於Omicron,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擷取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臉書@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圖/擷取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臉書@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關於Omicron,我們知道了什麼?還不知道什麼?

這個月我們知道了:

1. 他傳染力高,相對於Delta有競爭優勢,可以取代Delta成為主要流行株。

2. 他有免疫逃逸,且是到目前為止變種株中最嚴重的免疫逃逸,兩劑疫苗明顯不夠,對現有兩劑疫苗或是自然感染過者都有很高機率可以再感染。但初步南非資料顯示,兩劑防重症效果還有70%

3. 初步資料顯示mRNA的第三針加強針打上去可以增加中和抗體,英國和南非的真實世界資料也顯示有一定的保護力。因此首當其衝的各國都在努力施打第三針。

感染Omicron臨床嚴重度如何?

剩下最莫衷一是的是,到底臨床嚴重度如何?目前南非,或是英國,顯然沒有看到之前幾株變種病毒看到的,住院和重症的案例急速增加的狀況。

是否Omicron本身造成的多半是輕症,住院和重症的比例都較低?低到多少?這是因為之前的自然感染,打過疫苗,還是病毒本身的因素?

英國現況

目前英國Omicron定序確診人數已經來到了6萬508人,S基因測不到者有14萬3252人。這24小時又多了3萬例確診,總計來到約20萬。其中129人住院,14人死亡。比例看來很低,致死率不到萬分之一。

但你要知道這很多人都才剛剛診斷,發展到住院重症需要7~10天。且可能有延遲通報的問題,英國各地每日新確診中Omicron占比都在增加,倫敦已經到了89.8%,英國整體平均則是71.6%。以上是到12月20日6PM前的資料

加護病房住院人數,英國沒有增加跡象。擷取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臉書@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圖/加護病房住院人數,英國沒有增加跡象。擷取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臉書@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美國可能會比較容易看到答案

要好好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我想美國可能會比較容易看到答案。因為相對於有六到八成都自然感染過人口又偏年輕的南非,還有疫苗打很多自然感染也滿多的英國,美國可能比較多完全沒打過疫苗也沒自然感染過的人群。

Omicron的臨床嚴重度,會大大影響到之後的疫苗政策還有整體防疫策略。

我們可能還需要2~4週左右才會有更清楚的答案。

※本文由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林氏璧孔醫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Podcast:林氏璧孔醫師的新冠病毒討論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健康遠見》立場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