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農曆年24節氣中的倒數第二個節氣,緊接在冬至之後,大寒之前。俗語說的好「小寒勝大寒」,雖然從字面上來看,一年裡最冷的節氣應該是大寒,但事實上在古人多年的生活經驗裡,小寒時節也經常讓人冷到瑟瑟發抖。所以小寒後的養生除了做好防寒保暖,心血管疾病患者留意溫差變化外,特別推薦:飲食少鹹增苦、拍大髀敲膽經,2大保養方針!
祕訣1 》飲食少鹹增苦
俗諺提到,「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小寒時節在飲食方面宜少鹹增苦,多吃苦味食物,減少食鹽的攝入,飯菜以清淡為上。在飲食上可以多吃芹菜、香菜、芥蘭、刈菜等苦味蔬菜,以及有利補益腎氣的羊肉、牛肉、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桂圓與黑豆、黑木耳、黑芝麻、葡萄乾等黑色食材來進行調補。
祕訣2 》拍大髀、敲膽經
小寒時節,氣血旺於膽經,而中醫認為「肝」與「膽」互為表裡,肝會影響膽汁的分泌,當肝鬱氣滯時,膽的功能必然受影響,故小寒後正是提升肝膽氣血的好時機。
而想要有效提振肝膽氣血,除了從飲食下手外,睡前適度撥出5~15分鐘,進行自古流傳至今的拍大髀、敲膽經等「經絡」按摩法,就是幫助暢通肝膽經、疏調肝氣、調暢情志,使肝膽在睡覺時也能充分排毒的居家保養方式之一。
至於拍大髀、敲膽經的作法,一般來說建議雙口握空拳,從屁股左右兩側的環跳穴開始敲,來放鬆梨狀肌,改善下肢水腫。緊接著往下延伸至大腿外側,手臂垂放於身體兩側中指末端的風市穴,這就是外側大腿容易產生筋結的地方,鬆開這裡的筋結,可以幫助改善下肢水分的分布,促進下肢淋巴回流。
接著就是沿著左右大腿外側褲邊區域,循經中瀆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由上至下敲擊到小腿,於腳踝上停止。結束後慢慢喝杯溫開水,就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暢通氣血的居家保養好祕訣。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小寒氣溫低更要保暖防寒!不想寒氣入侵、擺脫冬季癢這樣做
由於小寒時節氣溫往往較低,因此為了避免寒氣入侵、著涼感冒,除了早晚添衣,做好頭頸部及足部的保暖,在日常保養上也要盡量避開食用瓜果、生魚片、果汁、冰飲等性味生冷寒涼的食材,多吃溫熱食物來維持體溫。
另外,即使天冷也要記得適度補充水分,以免水分攝取不足,造成血液過度黏稠,增加血栓的發生風險。還有為了減少冬季癢的發生,洗澡、泡湯/泡澡後,別忘了擦上適量的乳液、乳霜等護膚品來保護肌膚,防止皮膚因缺水而乾燥搔癢、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