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攻陷台灣,台灣能守得住嗎?桃機感染風暴擴大,30小時內就有8人陸續確診,且都是已施打兩劑的「突破性感染」,目前「追加劑」(第三劑)必須間隔5個月,這樣真的擋得住Omicron變異株的進攻?
今(6)日,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坦言Omicron已進入台灣本土,且計畫將追加劑施打間隔從5個月縮短至3個月(縮短兩個月)。《遠見》獨家分析八大優先接種對象「無劑可打」人數,發現若追加劑縮短兩個月,將有220萬人受益,其中超過60萬是前三類的高風險防疫人員。
今(6)日,指揮中心宣布,桃機群聚感染再+3,總數來到八人。其中,已有四位感染個案(案17230、案17238、案17239、案17240),確定為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者,其餘四位所感染的病毒株,則還有待疫調結果公布。
除了本土感染數持續升高外,更令人緊張的是,四案Omicron感染者,皆為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突破性感染,這也不禁讓公衛界更加警覺,迎戰Omicron,疫苗只打兩劑真的足夠?
細究四位Omicron感染者的身分,更能理解本次群聚背後的防疫危機。
案17230、案17238、案17239,為桃園機場的清潔員;案17240,則為防疫計程車司機。若根據指揮中心於去年6月所公布的「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優先順序,四案理應都該被列為名單中,位居第三優先序的「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
圖/新冠疫苗公費接種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若連位居第三優先序的工作人員,疫苗保護力都已下降到,可被Omicron輕易攻破的情況,那更早之前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醫事人員、防疫人員,若沒有接種第三劑疫苗,保護力豈不是下降得更多?
英國研究:第二劑15週後,保護力30%之下
面對Omicron,沒有打第三針「追加劑」,究竟有多危險?
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於12月31日所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不論前兩劑接種的AZ、莫得納、BNT,面對Omicron,保護力都將大打折扣。
報告中顯示,無論上述三款疫苗,在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五週後,預防Omicron的確診效果,都將落至50%以下;並在15週(約四個月)之後,落至30%之下;而當第二劑接種時間超過20週(約五個月),保護力更是連10%都不到。
好消息是,報告中也指出,面對Omicron,若是施打第三劑,不論是選擇的是莫德納或BNT,保護力都能快速提升至60%以上,且能維持約二~三個月;在疫苗預防住院的效果(VE against hospitalisation)上,保護力更可以提升到88%。
❝然而,台灣當前的追加劑政策,恐容不得樂觀。因為,根據台灣的現行規定,第二劑與第三劑所需的間隔時間,必須達到五個月以上。❞
換言之,即使你是最一線的防疫人員,面對Omicron、保護力不到30%的狀況,此時此刻,依然不能接種追加劑!這對於前線的防疫作戰人員,帶來極高的染疫風險
何美鄉、林氏璧:追加劑間隔應縮短至三個月
針對當前的接種政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建議,所有第一線防疫人員,皆應在接種兩劑疫苗滿三個月後,迅速施打第三劑疫苗。
她在臉書上寫到:「若要讓疫苗保護效果在第一線防疫人員族群無縫接軌的維持,則最好儘速接種疫苗,也就是在三個月後,就可以開始施打第三劑,而不是等到保護效果降到0-10%,才來接種。」
她指出,考量到Omicron的快速傳播力,一旦爆發感染,便將快速折損前線的防疫人員,進而產生醫療能量的短缺危機,
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表示,自己贊成第一線防疫人員在接種兩劑疫苗滿三個月後,儘速施打第三劑疫苗。畢竟,「Omicron本身雖有所弱化,但還是會重症死亡,現有疫苗還是對防住院重症方面有用。」他指出。
接種時間縮短兩個月,220萬人受益
將追加劑間隔時間,從五個月,縮短到三個月,將有多少人因此受惠?再更具體問的是,若縮短接種間隔的政策上路,幫到的是哪些人?又能幫到多少人?
答案是:原先2022年1月9日至3月5日間才能接種追加劑的人,將能立即接種,共計220萬人可因此受惠。其中,更有超過60萬人,是「前三類接種對象」。
若以日期往前推溯,這220萬人的第二劑接種時間,約莫落在2021年的8月初至10月初之間,該區間正是全台「優先接種對象」,大量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時間。
若進一步以接種對象區分,這220萬人,包括38.4萬醫事人員、16萬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5.9萬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26.4萬社福人員及被照顧者、71萬75歲以上長者、2.8萬孕婦、10.3萬維護國家與社會必要人員、49.9萬65-74歲長者。
更要命的是,在所有優先接種對象中,被列為第一優先序的「醫事人員」,已有超過30萬人,距離第二劑的接種間隔,已經超過15周,體內抗體所能產生的保護力,恐怕早已落至兩成以下。
而到了1月下旬,也陸續有約12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的時間超過15周,屆時,面對春節返鄉潮,與潛在的本土傳播鏈,該族群低下的保護力,恐成社區感染的最大隱憂。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也指出,目前台灣第一線防疫人員多半多是接種兩劑AZ疫苗,而根據英國的實證研究,兩劑AZ在接種完後三個月,保護力就會迅速下降,縮短一線防疫人員追加劑的間隔時間,絕對是可行方向。
不過他也提醒,對於一般大眾而言,究竟要不要一滿三個月,就馬上接種第三劑疫苗,仍有許多可以討論之處。
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池孟諭攝
Omicron是不是打了第三劑就一定有效?陳秀熙提醒,當今的疫苗仍是基於「武漢原始株」所做的研發,面對Omicron變種株,即使接種了第三劑,保護力仍可能在短時間內再次下跌。
「也許等待針對變種病毒株所開發的次世代疫苗,也是一個選項,」陳秀熙表示,追加劑的接種策略,除了考量接種者的身分類別外,還需同步考量該地疫情的嚴重程度與NPI (非藥物介入措施)程度,「究竟對一般大眾,什麼樣的追加劑政策才是最佳,還需要全民更多的討論。」
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在 5 日回應,針對是否調整追加劑間隔時間,指揮中心將在本週啟動專家會議,進行更詳盡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