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Omicron變異株以超高傳染力入侵社區,使得國內本土疫情南北延燒,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過,在目前台灣二劑疫苗接種率接近75%,加上國際觀察Omicron感染者多為輕症表現下,相較於去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疫情升至三級警戒的嚴格防疫措施,近來坊間也出現不少認為我們能「與病毒共存」的聲音。但台灣準備好了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在臉書專頁「姜冠宇醫師 Pro'spect」上表示,想要和病毒和平共處,有2件事非常關鍵。
如果Omicron要進入社區了,也準備收容無症狀和輕症的集中檢疫所了,那我們其實要關心一下,在美國「非住院患者」的「新冠藥物治療」措施,但美國的非住院治療套餐,可以在台灣集中檢疫所執行嗎? 這個需要預先思考,否則就會像克流感的難題一樣,常常給藥都超過48小時,整體給流感確診者效益會打折扣。
因為其實就連在醫院外設醫療站打疫苗,也有開立醫囑權限與連線的問題,如果無法接線醫院中央系統,就會像是去年本土疫情的凱薩飯店一樣,派駐人力是一回事,但是除了輕度氧氣外,幾乎能給的藥物很有限。
有察覺變化時,真正的抗病毒藥物都不能給得很及時,那還不如輕症全部送住院才夠快,只是這樣又是醫療量能排擠冬季重症的問題。
美國的非住院治療套餐,可以在台灣集中檢疫所執行嗎?
抗病毒療法用於預防疾病進展、住院和死亡,有他必然的效益。在新冠重症,因為病毒複製無法逆轉,所以只有類固醇能降低死亡率,但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病毒複製正在發生,就是給藥的關鍵時刻,非常容易錯過,這是為何在美國一確診馬上門診就可以開立的原因。
未來打疫苗還是可能會被COVID-19感染,對於年長、多重慢性疾病的危險族群,系統性先給是可以的,以台灣資訊技術相信可以做系統建設與改善的。
從美國Omicron後時代,看確診病患新冠藥物治療選擇
下面是讓大家認識一下在美國Omicron後時代,Rajesh T. Gandhi醫師刊登JAMA美國醫學期刊,歸納起來有幾個選擇:
選擇 1》Sotrovimab(GSK、Vir 抗體口服藥)
要注意的是在Omicron之後,很多單株抗體都已經證實失效了,原本症狀發作後前10天適合給予的單株抗體bamlanivimab 加 etesevimab、casirivimab 加 imdevimab (之前我們有進喔!)都對Omicron效果不理想,活性顯著降低。所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治療指南建議在 Omicron 盛行地區使用 sotrovimab。
選擇 2》Nirmatrelvir-Ritonavir(輝瑞 Paxlovid)
在 2/3 期試驗中,2246 名 COVID-19 非住院參與者在症狀出現後 5 天內處於進展風險高,被隨機分配接受 nirmatrelvir-ritonavir 或安慰劑。6與安慰劑組相比,接受 nirmatrelvir-ritonavir 的參與者住院或死亡減少了 88%:1039 人中有 8 人(0.8%)對 1046 人中有 66 人(6.3%)。2021 年 12 月 22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頒發了 nirmatrelvir-ritonavir 的緊急使用授權,用於治療年齡 ≧ 12 歲和 ≧ 40 kg的成人和兒童患者(年齡 ≧ 12 歲和 ≧ 40 kg)
選擇 3》瑞德西韋
據說英國不太使用瑞德西韋,因為當時認為成效不佳。但是在美國治療套餐仍有使用,認為箇中原因是:給藥速度要夠快,而大部分數據不理想因素是臨床給藥都太慢,因此美國NIH和美國傳染病學會的治療指南仍然建議將瑞德西韋作為症狀發作 7 天內的高危非住院患者的一種選擇。
選擇 4》Molnupiravir(默沙東COVID-19口服藥)
在第三期1433 名輕中度新冠確診者的試驗,且至少有 一個嚴重危險因子、且在症狀發作後 5 天內的未住院成人,接受治療的參與者住院減少了6.8% 、死亡減少9.7%,功效低於預期,原因還在確認中,且作用機制,可能導致人類 DNA突變或加速新病毒變異。FDA 得出結論,該藥物具有「低遺傳毒性風險」。
抗病毒藥物針對 SARS-CoV-2 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抗新冠單株抗體與病毒刺突蛋白結合,防止附著和進入細胞。Nirmatrelvir-ritonavir 抑制主要蛋白酶,該蛋白酶將受感染細胞中病毒多蛋白,切割成複制所必需的非結構蛋白。
Molnupiravir和remdesivir靶向SARS-CoV-2 RNA複製:前者誘導RNA誘變導致病毒無法複製,後者是抑制病毒RNA聚合酶。由於 Omicron 變體的病毒刺突蛋白髮生突變,目前大多數可用的抗新冠單株抗體的活性降低。Nirmatrelvir-ritonavir、remdesivir 和 molnupiravir 靶向更保守的病毒區域,預計將保持對 Omicron 的活性。
圖/Omicron時代美國主要的新冠藥物治療方式。姜冠宇醫師提供
與病毒共存?疫苗+抗病毒藥物即時給藥是關鍵
我們藥物選擇也不一定是要全部都照美國,因為抗病毒藥物也是如雨後春筍,衛福部的專家自己自然會進國內專家評估需要的藥物,但是美國他們有做到夠快給。
但是美國也有反應,很多就算醫師開了口服藥,還是幾乎拿不到,問題是出在全美供應量不足,台灣預購量有專家認為是總人口的10%,也是很困難達到的數字。
我們除了破除行政障礙,在系統上結合科技想得夠聰明,我想疫苗加上抗病毒藥物,就像流感有疫苗+克流感夠快給等等,那我們就完全沒在怕可以與病毒共存了,這是我的想法。
※本文由姜冠宇醫師 Pro'spect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健康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