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Omicron「4個超級特質」釀疫情大流行,該升「三級警戒」嗎?醫師一圖解析 | 健康遠見
Omicron

Omicron「4個超級特質」釀疫情大流行,該升「三級警戒」嗎?醫師一圖解析

Omicron「4個超級特質」釀疫情大流行,該升「三級警戒」嗎?醫師一圖解析 Omicron「4個超級特質」釀疫情大流行,該升「三級警戒」嗎?醫師一圖解析。圖為資料畫面僅為示意,池孟諭攝

編按:Omicron變異株以超強傳播力入侵台灣,短短不到幾天已使全台多個縣市接連傳出本土疫情。不過,到底為什麼Omicron的傳染速率如此驚人?面對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我們該從「二級警戒」提升到「三級警戒」嗎?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整理國際間最新資料,就Omicron之以能橫掃全球的「4個超級特質」加以解說,並提出相關看法。

Omicron來勢洶洶,入侵台灣,造成近日本土確診病例大爆發。這個變種新冠病毒之所以能橫掃全球,主要是因為具有四個超級特質:

Omicron的「四個超級特質」

一、 傳播速度「超級快」:

「案例倍增時間」:2~3.4天。英國研究報告顯示:「Omicron案例倍增時間」為2天;南非研究報告顯示:「Omicron案例倍增時間」為3.4天。

二、 阻斷傳播「超級難」:

Omicron從受感染到發病只需2~3天,且發病前即具傳染力,因潛伏期極短,往往感染者被匡列時,已將疾病傳播出去。目前之研究顯示:Omicron之「基礎基礎傳播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值大於3。

而原始種新冠病毒「疾病潛伏期」為5天,因此原始種新冠病毒感染病者被匡列隔離時,常常尚未將疾病傳播出去。

三、 需住院率「超級低」:

大多數受Omicron感染者沒有症狀或只會發生喉嚨痛、流鼻水及發燒,很少會有呼吸困難或因病情嚴重需要住院。

加拿大一項涵蓋6312位染病者之研究顯示「需住院率」為0.33%;丹麥一項涵蓋785位染病者之研究顯示「需住院率」為1.2%;蘇格蘭一項涵蓋2萬3840位染病者之研究顯示「需住院率」0.06%。整體而言,平均住院率為0.15%。

四、 疾病死亡「超級少」:

加拿大研究顯示:6312位染病者無人死亡;丹麥研究顯示:785位染病者無人死亡。整體而言,「死亡率」小於 0.02%。但也因為死亡者少,病毒得以經由存活者不斷傳播。

Omicron的「四個超級」。許秉毅醫師提供圖/Omicron的「四個超級」。許秉毅醫師提供

該從「二級警戒」提升到「三級警戒」嗎?

面對Omicron這個具有「四個超級特質」之變種病毒的挑戰,我們作戰的思維必須跟應付傳統新冠病毒有所不同,要考慮的因素需涵蓋醫療面、經濟面及教育面。如果採取「三級警戒」勢必會對餐飲業、旅遊業、航空業的營收產生「斷崖式」的影響;學生德智體群的教育品質也會跟著下降,不過,倒是可以讓染病人數不會驟升太快。相對的是 : 民眾就醫方便性會下降,Omicron以外疾病 (含癌症)之早期診斷與治療可能延誤,同時失業衍生的精神疾病、家暴與自殺會增加,另外病人住院時,也難以與家人及朋友見面。

如果保持「二級警戒」,染病病人數可能快速增加,但如果大多數民眾能接種疫苗,且無症狀及輕症患者能送檢疫所觀察治療,需住院之重症患者應不至於太多,也不至於造成醫療系統崩盤。

故個人認為,保持「二級警戒」,提升疫苗覆蓋率,大家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不摸眼鼻口、重症送醫院、無症狀或輕症者送檢疫所可能是較佳的選擇。

以「二級警戒」或「三級警戒」處理Omicron來襲的影響。許秉毅醫師提供圖/以「二級警戒」或「三級警戒」處理Omicron來襲的影響。許秉毅醫師提供

※本文由許秉毅醫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專頁:吃病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健康遠見》立場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