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肝癌病人最後希望全在周鳳英身上,就只差1.5億救命錢了 | 健康遠見
防癌

肝癌病人最後希望全在周鳳英身上,就只差1.5億救命錢了

雜誌原標題:俠女學者周鳳英 台灣沒她就沒BNCT
肝癌病人最後希望全在周鳳英身上,就只差1.5億救命錢了 周鳳英獲得BNCT最高榮譽的「Hatanaka」獎,她歸功於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池孟諭攝

每一條艱辛的研究之路,幕後都有一群英雄努力奮鬥著,清大退休教授周鳳英就是BNCT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已經70歲的她,畢生為BNCT奉獻,讓台灣的學術成果躍上國際舞台。

大學教授的學術論文刊登在國際期刊已非易事,更何況,是讓研究進入臨床試驗、醫治病人,甚至還得到重大殊榮。而這三件事,清大核工所退休教授、現任BNCT(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研發顧問周鳳英,都做到了。

她堪稱是嫁給了「BNCT」。即便2015年退休,仍無償到校指導學生,只要有病人到清大原子爐(水池式核子反應器)的BNCT中心治療,一定能看到她纖瘦身影進進出出,與團隊商討事宜。

榮獲BNCT最高榮譽,卻低調不語

2021年11月,投入30年「BNCT」艱辛路程的她,獲得國際中子捕獲治療會議(ICNCT)「Hatanaka」獎的最高榮譽,卻低調不語。對於這得來不易的獎項,她歸功於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

周鳳英與BNCT結緣於1992年,擔任清大原科中心副研究員的她加入清大團隊,2000年,找時任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的雷永耀(現為中心綜合診所董事長)研發肝癌含硼藥物,後與北榮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戚謹文、中興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林永昌(現為教授),進行含硼藥物之細胞及動物實驗。

實驗初期,清大中子照射設施未盡完善。戚謹文回憶道,第一次將老鼠放入壓克力盒進行照射時,壓克力盒固定的鈕釦是金屬材質,但中子照射金屬會產生放射性,還得想辦法將鈕釦改成塑膠的。進行照射時,大家只能在外焦慮等待,「當年沒有影像連線,看不到內部狀況,很擔心老鼠死掉,30分鐘打開後,發現老鼠還活著,只是冒了不少汗。」

即便在不完備的環境下,周鳳英始終穿梭於實驗室與原子爐間,她不是在原子爐,就是在前往原子爐的路上。

中興獸醫學院的教授們也都無償幫忙,連午休時間都在實驗,隨時用電話溝通,「中興動物房的獸醫師協助我的學生做動物解剖,從早上站到晚上,」她心存感激。

直至2007年,台灣迎來轉折點,時任清大校長的陳文村推動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拔擢生物醫學背景的周鳳英為原科中心主任。這可是破天荒的事,過去都由核工專長的教授兼任。

陳文村帶她到國科會(科技部前身)爭取研究經費,不斷撰寫計畫書,總共修改10個版本,都是當時原子爐唯一女性運轉員、現為一等核能師的王美雅所負責。有一次,趕著申請2008年BNCT國際會議的經費,9月27日的週末,她請住在楊梅的王美雅冒風雨到校修改計畫書,豈料回家時,颱風愈來愈大,周鳳英擔心其安危,打電話卻找不到人,直到晚上沒有聽到意外新聞才放心。

周鳳英團隊堪比「國父革命11次起義才成功」,不斷簡報後,最終獲得4000萬預算,興建人體臨床試驗所需設施、儀器。她更跨界完成清大、北榮及信東生技三方合作,往臨床試驗目標邁進。

周鳳英老師從不缺席,只要有病人到清大治療,一定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池孟諭攝圖/周鳳英老師從不缺席,只要有病人到清大治療,一定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池孟諭攝

愈挫愈勇,為團隊灌注正能量

十幾年前,鮮少人聽過BNCT、也不懂BNCT,她不管在什麼場合,只要遇到官員、醫師、老師,都主動介紹,並向當時的衛生署(衛福部前身)申請人體臨床試驗,主管機關因未接觸過BNCT,不敢輕易放行。

2010年3月,她迎來千載難逢機會,參加國科會計畫審查會議時,發現隔壁坐的竟是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現為食藥署),隨即邀請他與團隊參觀清大的中子照射設施,一行人考察完後,解除疑惑,七天後通過審查。

台灣終於在2010年8月11日,進行第一例頭頸癌人體試驗。當時已卸任校長陳文村寫信給周鳳英:「BNCT能進入臨床試驗,是因為妳的堅持。」

其實,第一個申請接受BNCT臨床試驗的,是京都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副教授光森醫師,當年傳授經驗給台灣的京都大學教授小野公二,非常認可台灣的技術,引介他到清大治療,由於史無前例,審查期達三個月,光森等不到通過,就辭世了。「我為了這件事,跟小野教授及光森夫人道歉,」得到小野的傾囊相授,卻無法救助其同事,讓周鳳英相當遺憾。

從第一個案例至今,即便退休的她也從不缺席。原科中心一等核能師劉鴻鳴形容她是義無反顧、永不放棄的科學家;而在另一位同事、一等核能師裴晉哲眼中,她就像俠女般正直,克服萬難,不厭其煩到處宣導,「沒有她,台灣成就不了BNCT。」

台北榮總放射治療科醫師陳一瑋直言,「她就是台灣的BNCT之母。」我們只要遇到挫折,她都會給予鼓勵,帶給團隊正面能量。

皇天不負苦心人,她與戚謹文、林永昌分別完成200隻大鼠、100隻白兔的研究,證明由硼酸(BA)介導的BNCT在肝癌大鼠、多顆肝腫瘤白兔身上,發揮顯著療效,多篇學術文章也登載在Anticancer Research等期刊,並取得台、美二國專利。

2021年11月,周鳳英迎來最光輝的一刻,她的研究成果卓著,擁有15項專利,在國際期刊發表60多篇論文、50篇會議論文,經兩輪投票脫穎而出,榮獲ICNCT致敬世界BNCT之父Hatanaka(畑中)所設的Hatanaka獎,被喻為業內的奧斯卡金像獎,是第一個獲獎的台灣學者。

從北榮退休、人在美國的陽明交大藥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戚謹文,得知此事時,與有榮焉說,我們曾是一個研究團隊,她能獲得國際肯定,是台灣的驕傲。

剛中帶柔,奮力挺進肝癌臨床試驗

目前,全球每年新增約84萬個肝癌病例,年死亡率高達95%,並無有效療法。周鳳英所做的兩種動物試驗顯示,BNCT可有效殺死癌細胞、破壞腫瘤血管而治癒肝腫瘤,有86%肝腫瘤完全消失、92%體積縮小,成效良好。「從電腦斷層掃描,清楚可見大白兔的腫瘤明顯縮小或消失,」戚謹文說。

尤其是這幾年來,常有肝癌患者或家屬向她求助。有位女孩哭著說,我媽媽連一碗泡麵、醃製食品都沒吃過,為何會得肝癌?聽聞周老師研發出很好的肝癌含硼藥物,可以救救我母親嗎?周鳳英望著女孩懇求的眼神,雖感同身受,卻愛莫能助。

按照衛福部規定,必須由GMP生技公司再做一次動物實驗,才能進入臨床試驗。即便她已找好醫療團隊,萬事具備,仍欠1.5億元的東風,若有企業願意投資實驗,就能給肝癌患者一線希望。

周鳳英受訪時,穿著一身白袍,清楚刻印著長年埋頭於實驗室的歲月痕跡。儘管已不是劉鴻鳴、裴晉哲的主管,她仍不停叨念,「不管啦,反正你們一定要想辦法,幫我完成第一例BNCT肝癌人體臨床試驗。」剛毅中帶著柔軟的她,無數次跟團隊分享到眼眶泛紅:死了200隻大鼠、100隻白兔,我不能白白犧牲這些動物的生命,一定要進入臨床試驗。

「周老師不達目的是不會罷休的,」與她共事數十年的劉鴻鳴、裴晉哲知道,彼此已非工作關係,而是擁有革命情感的朋友,他們無法拒絕,所以每天絞盡腦汁,想辦法解決肝癌照射角度及治療計畫的問題。

儘管春節前的天氣又濕又冷,70歲的她依舊踏著輕快步伐,往原子爐的方向前進。「再撐個五年,中子加速器愈來愈普及,更多人看到BNCT的優點時,我離夢想就愈來愈近了,」眼前這位散發著光芒的女科學家,彷彿又回到大學時期那個勤勉不懈、使命必達的周鳳英了。

周鳳英
現職:清大BNCT(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研發顧問
最高學歷:清大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清大原科中心研究員、主任、核工所教授
學術成就:完成肝癌含硼藥物動物實驗成功、推動BNCT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首位獲得國際中子捕獲治療會議「Hatanaka」獎的台灣學者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