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症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婦女在生下孩子幾周至一年之間都有可能發生。患者常會莫名感到煩躁、悲傷與疲倦,嚴重的話還會有輕生或傷害孩子的想法。至於肇因仍不明確,普遍的說法是媽咪產後對新生兒養育的焦慮、緊張,和體內荷爾蒙變化所造成。
以往文獻證實,經歷過產後憂鬱症的婦女,未來生產完再次罹患,以及得到其他類型憂鬱症的機率會比不曾遭遇者高出許多。另外,患者往後也較易有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等疾患纏身。
美大規模調查:產後媽咪哺育母乳,似乎有助降低產後憂鬱症風險
由於產後憂鬱症對母嬰的健康福祉影響深遠,如何防範於未然就顯得很重要。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衛生護理》(Public Health Nursing)的報告指出,婦女只要願意給孩子哺育母乳,似乎就能降低出現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值得媽咪們做為參考。
受訪者高達2萬9,685名,考量年齡、教育程度等變項干擾結果依然相同
該研究由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克里斯汀.林恩(Christine E. Lynn)護理學院的助理教授克里斯汀.托萊多(Christine Toledo)博士所主持,其和邁阿密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等單位的學者合作,針對一項本土的大規模調查(註:妊娠風險評估監測系統,英文簡稱為PRAMS,受訪者高達2萬9,685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目的在探討當事人母乳餵養狀況和產後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
圖/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衛生護理》的報告指出,婦女只要願意給孩子哺育母乳,似乎就能降低出現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值得媽咪們做為參考。。圖為情境配圖,柯俊銘心理師提供
統計發現,近13%的個案有產後憂鬱症。進一步的分析顯示,有哺育母乳的人得到產後憂鬱症的風險,顯著低於未哺育母乳者。更重要的是,隨著母乳餵養週數的增加,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就會越低。即使考量年齡、教育程度等變項的干擾,結果依然相同。
論文作者表示,過去相關的研究往往受限於樣本數太少、背景同質性過高等因素,導致無法有效類化,概括性不足。這項研究克服上述問題,且數據皆為長期追蹤而來,大幅提升結果的可信度。
哺乳不順也可能成為潛在壓力,建立個人支持網絡、資源因應是關鍵
雖然婦女哺育母乳有助預防產後憂鬱症,但過程中難免會碰上乳頭疼痛、寶寶成長緩慢、母奶量減少等不順的情形,而姿勢不正確常會導致腰痠背痛,蛋白質、鐵質若補充不夠,也易大量落髮。
有鑑於此,國內專家建議打算餵母乳的媽咪要先做好準備,尋求親友和醫護人員的協助,建立個人的支持網絡,以便在出院、離開月子中心和回歸職場等階段需要幫忙時,有足夠的資源去因應。
另外,衛福部國健署也有設立孕婦關懷專線(0800-870-870),有專人指點迷津,解答哺乳的各種疑問,媽咪們也可以善加利用。
Tips:雖然目前有不少研究證實,哺乳對母嬰皆有好處。但事實上並非每個媽咪都有條件這麼做,親餵、瓶餵,甚至不餵母乳寶寶依舊會成長,媽媽們仍有選擇「不餵母奶」的權利。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