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國際抗癌聯盟共同發起下,訂定了每年的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期望能促進癌症在預防、診斷和治療上的不斷進步,造福人類。
在經歷了22個年頭後,2022年的世界癌症日剛剛才過,由於台灣Omicron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燃燒,媒體報導因此略顯單薄,遂引起筆者為文的動機。
早期發現癌症並獲得治療,是抗癌領域中的重要關鍵之一
首先,世衛公布今年的主題是Close the Care Gap,有人翻譯成《縮小癌症照護不平等》,也有人翻譯成《統合有限資源抗癌人人平等》,姑不論是哪種翻譯,重點是要解決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知識水平差距,甚至國家與國家間在抗癌醫療上的差距,誠可謂目標宏大。
而國際抗癌聯盟首席執行官凱瑞·亞當斯(Cary Adams)也表示,幫助人們早期發現癌症並獲得治療,是抗癌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另外,他也強調與世界各地人們分享知識的重要性,讓每個人可以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英國衛生部:盼將英國變成世界上接受癌症治療的最佳地點
同一時間,英國衛生部賈維德部長(Sajid Javid),為了呼應2022年世界抗癌日的宏大目標,也提出了英國政府雄心勃勃的10年癌症計劃,希望能將英國變成世界上接受癌症治療的最佳地點。
未來英國人將可以在足球場和商場內,順便接受癌症掃描
賈維德說到,年底之前將建立總數達100 個的社區癌症篩查中心,裡面放置像是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等能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檢查工具,且其地點將特別選擇在「人們出於其他目的要去的地方」,以便「盡可能方便地」進行癌症篩查,類似像是台灣的大巨蛋,天母棒球場和購物商場等等的地方。也就是說,英國人將可以在足球場和商場內,順便接受癌症掃描,以增加民眾便利性,和減少到醫院排隊等待的時間。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許多癌症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都受影響
除能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外,也解決英國目前令人沮喪的罹癌生存率,同時可以消化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醫院所積壓的大量排檢案件和民眾怕感染而不願意去醫院檢查的種種問題。
這位英國部長還分享他父親死於癌症的心痛,甚至補充說道:「如果父親早一點被診斷出來,今天可能還在我們身邊。」
目前每年約有 16萬6,000 名英國人死於癌症,每 90 秒就有一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另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許多癌症患者的治療(下降6%)和護理都受到了實質的影響,連被診斷出的人數也減少了近 5萬人。
台灣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和人口三倍高的英國幾乎一樣快
台灣呢?根據國健署發布的新聞稿得知,台灣108年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和三倍於我人口的英國幾乎一樣快。國健署希望民眾多加使用健保免費的四項癌症篩檢(糞便潛血、乳房攝影、口腔黏膜檢查、子宮頸抹片)。
但因為新冠疫情,110年的篩檢人數較去年(109)同期人數,也和英國一樣,出現了減少的現象(-14.63%),過去在國健署的推動下,各地衛生機構透過里長在社區內進行上述四項癌篩,日前也因為疫情而暫緩辦理。
加上一些公司行號,原本每年為員工舉辦的年度健康檢查福利,也因為疫情而停止辦理。國健署希望今年年中以後,疫情緩和,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再加把勁,讓民眾更加方便癌篩,並提高意願。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英國的100個社區癌症篩查中心,將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開設
英國的100個社區癌症篩查中心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開設,就是要鼓勵人們主動接受癌症檢查。在這些中心工作的國家衛生服務(NHS)的護士和放射技師會替民眾進行診斷掃描,包括 MRI 和 CT,同時也有乳房檢查和 X 光攝影,這些中心每週 7 天開放,例假日無休。
為了讓計畫順利完成,英國衛生部決定向 NHS 投入創紀錄的資金—2022年額外投入 20 億英鎊,未來三年再投入 80 億英鎊,這包括提供數百萬次比起往年更多的檢查、掃描和操作。期望在2028年,達到英國75%以上的癌症診斷是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前被診斷出來。目前,只有大約一半的癌症是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前被診斷出來。
除此之外,英國同時希望在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上面再努力,以便解決醫療保健的不平等和診斷時間的差異,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數據,英國最貧困的地區每年比最富有的地區多出約 20,000 例癌症病例,並且面臨更長的等待時間才能得到診斷。及早發現癌症,不但可以節省治療時間,節省金錢,但最重要的是,可以挽救生命。
從英國看台灣,是否有借鏡之處?
2021年4月28日立法院陳玉珍委員舉行了「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的公聽會,其目的就是和英國衛生部門今年宣示設立的100個社區篩查中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目前台灣設置 CT 和 MRI ,依照法規只限於醫院才能購買,民眾迭有抱怨,排檢時間在大醫院需要以月計算,便利性不佳,但當然比起香港公立醫院的排查時間需要以年為計算單位(遠見雜誌記者2019年報導),台灣依舊是就醫者的天堂,殆無疑義。
只是能否有進步的空間,可以討論,最終公聽會因為專家持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台灣醫療的方便和便宜帶來了許多醫療亂象,因此作罷。但是,以英國一個百年全民健保的大國來看,似乎仍然有值得我們借鏡之處,讀者以為如何呢?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