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編按:退休後不再受制於工作,多數人往往擁有更多自由選擇住在哪裡,像是搬到風景優美的山上、海邊。想像總是無比美好,現實卻未必如此,新環境、新人際,凡事幾乎都得重新適應。若想務實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搬到某地,專家建議40、50歲時,即可趁旅遊順道思考6大問題,藉此培養熟悉度,累積搬家後的幸福資本。
退休後,你想住哪裡?
年輕的時候,多數人考慮居住地,就業機會通常是重點。當有一天不再需要為生計奔波,或許有人會想換個環境,像是從都市搬到鄉下,過心中嚮往的美好生活。
但搬家畢竟是大事,付諸行動之前,許多細節仍需務實考量,才不會興沖沖搬了家卻發現不適應,美夢破碎。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博士陳昱玲的博士論文,即以「退休遷居」為研究主題,探討退休後要住哪裡。
她鼓勵45到64歲的準退休族,趁退休前透過旅遊踏查認識心目中嚮往的退休地,逐步累積對空間、時間、人與人這三個向度的熟悉度,如果退休後真的想搬到當地,才可以「無縫接軌」。
而若是評估後發現不適合自己,則至少累積了美好的旅遊回憶,也算有收穫。「別等到快退休了才開始旅遊踏查,或只為了退休遷居出門旅行,目的性太強,也許會備感辛苦而失去興致。」
本文採訪陳昱玲,從中歸納進行退休遷居之旅時,該考慮的6大重點。
遠離生活習慣病!退休前必須留心以下3件事
1. 山和海很美,但你看清全貌了嗎?
山居生活、海邊小屋這些詞彙聽起來充滿想像力。作為旅遊秘境,到山之巔、海之濱度假,也許真的挺美好,但是當你住了三、五天仍感到意猶未盡,動了定居的念頭,深入走逛也許會發現沒那麼適合自己。
舉例來說,大海很美,可是在不同時間點,漁村可能散發魚腥味;農村恬靜,可是有時候可能會噴農藥、放堆肥,飄散出異味,這些你能接受嗎?
陳昱玲說:
❝「你要一直反問自己、測試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你要連不太能接受的都可以去融合。或者仍喜歡鄉村,可是不要離栽種區太近;仍喜歡海邊,可是不靠近漁村,慢慢篩選出哪些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 ❞
2. 不適合度假的季節,你去過了嗎?
旅遊指南上描述某地,通常會介紹最適合旅遊的季節,但若是退休後打算搬到當地,那麼旅遊踏查時,就不能只選「最優秀的時間」,而是季節必須盡量多元,特別是挑氣候嚴峻的季節造訪。
或者,亦可考慮「二地居」模式,比如夏季住涼爽的山上,冬季則回到平地的家。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3. 你的另一半和孩子,也喜歡當地嗎?
有一次,陳昱玲路過南部一個小鎮,在當地認識一戶人家,男主人退休後,帶著太太返鄉,花了大把退休金買地自建,作為退休後的家。
可是,老夫婦的孩子很少帶孫子回「家」,因為孩子不在這裡長大,對這個空間沒有感情。而男主人的太太也是一結婚就和先生住在其他城市,先生退休後,才跟著搬到先生的故鄉。對太太來說,她對當地亦沒有感情,搬過去初期,適應得頗辛苦。
所以,退休遷居要考慮的不是只有自己喜不喜歡,你要和誰住、你希望誰來探訪,對方喜不喜歡當地環境同樣重要。
4. 你在當地有朋友嗎?
住家附近有熟悉的朋友,平日串門子不無聊,有事亦可互相照應。但若搬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如何重新交朋友?陳昱玲建議趁著旅遊踏查,多和當地人接觸,擴大朋友圈。
像是到社區參加體能活動,和當地同好研究料理都很好,興趣是拉近距離的最佳途徑。
❝「把心打開,就算只住一個月,也可以吸收豐富的養分;如果把心關起來,就算住三年也沒用。」❞
5. 萬一身體退化,當地醫療資源足夠嗎?
假設你平日習慣到大醫院就醫,但想搬到生活步調比較慢一點的地區,勢必得考慮當地是否有大型醫院,若只能到診所或衛生所,自己是否真能適應。
隨著年齡變大,健康狀態也可能改變。50歲就退休的人,住得較偏遠也許沒問題,但到了80歲,就醫需求也許會變得較頻繁。
因此,退休後想搬家,需同步考量當健康狀態不佳,當地是否有足夠醫療資源或類似養生會館可入住,就近把更退化的方案都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
或者,亦可保留現居地房子,待日後健康狀態改變,搬回本來熟悉的地方住,縮短銜接時的過渡期,保留對環境的自主性。
6. 當地能讓你奉獻專長嗎?
對熟齡族來說,重整自己的生命價值是重要課題,若沒有經濟壓力,可考慮擔任志工;若仍期待有一份收入,則需事先調查當地是否有能滿足自己志趣的工作機會。
深入一地旅遊踏查,與當地人互動,親近當地風土,可累積滿意的情感記憶,增加熟悉度,同時提高對環境的自主性,而根據相關研究,上述種種皆可增加幸福感。
陳昱玲指出:「我們努力了那麼久,在退休的時候所求無他吧,幸福應該是我們最終想要的。」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3p9hh6
➡加入50+FB https://pse.is/3nkder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