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台灣15%中風由「心房顫動」引起!醫籲善用篩檢找出高風險病患 | 健康遠見
心臟

台灣15%中風由「心房顫動」引起!醫籲善用篩檢找出高風險病患

心臟經常亂跳要注意
台灣15%中風由「心房顫動」引起!醫籲善用篩檢找出高風險病患 台灣15%中風由心房顫動引起!醫籲善用篩檢找出高風險病患、有效預防。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編按:「預防重於治療」這句老話,大家耳熟能詳,但陳適安的感受特別深刻,因為研究心房顫動多年,他深知心房顫動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尤其是中風,是如何影響到病患個人及其家庭,甚至是整個國家社會。根據學術研究發現,心房顫動病人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是正常人的五到六倍。以台灣來說,大約15%的中風病人是由心房顫動引起,一旦引發中風,不但死亡率高,而且預後不佳,需要長期大量的照護和復健,不但病人自己要承受病痛的折磨,整個家庭都連帶受到影響。

預防於未病,而不是治療於已病;幫助所有民眾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是陳適安回饋社會最好的方式。

「預防重於治療」這句老話,大家耳熟能詳,但陳適安的感受特別深刻,因為研究心房顫動多年,他深知心房顫動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尤其是中風,是如何影響到病患個人及其家庭,甚至是整個國家社會。如果能夠防患於未然,就可以節省下龐大的財務支出及社會成本。

心房顫動病人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是正常人的五到六倍

根據學術研究發現,心房顫動病人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是正常人的五到六倍。以台灣來說,大約15%的中風病人是由心房顫動引起,一旦引發中風,不但死亡率高,而且預後不佳,需要長期大量的照護和復健,不但病人自己要承受病痛的折磨,整個家庭都連帶受到影響。

經濟上的損失,更是一大負擔。根據統計,花費在腦中風病人的醫療成本,一個人至少需要100萬,如果能夠靠著事先預防,減少心房顫動病人發生中風,對已經虧損累累的健保財務,應該有不小的幫助。

抗凝血劑,有效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容易引發中風,主要原因是,心房顫動時,心臟無法正常收縮擠壓,心房內的血液無法順利流出,導致心房內血液流動速率變慢,容易形成微細的血塊,倘若血塊又隨著血液流至全身,塞住各器官的動脈,例如流入腦中,便可能造成腦中風。

為了防止憾事發生,醫界想到可以讓心房顫動病人服用抗凝血劑,預防微細血塊產生。

2018年,趙子凡主持了一項研究計畫,發現心房顫動病人服用抗凝血劑之後,中風的風險果然逐年下降。另一項針對90歲以上心房顫動病人的深入研究,也證實接受抗凝血劑治療,能夠有效預防因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這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在頂尖的心臟學期刊《循環》,被全球相關的研究廣泛引用。

延伸閱讀

如何降低中風危險?先從認識「心房顫動」開始

分析數據,做出最好處置

當然,除了台灣區域的研究,也需要國際數據的支持,所以在陳適安的倡議下,亞太心律醫學會自2016年開始,進行「亞太心房顫動登錄計畫」,邀請了日、韓、台、星、港五國參加,台灣是其中收案最多的國家。

這項計畫登錄心房顫動個案,並長期追蹤他們的自然演變史,每隔幾個月就檢視紀錄一次,看看這些個案有沒有就醫、中風或死亡,最後再來分析各項數據,以便做出對心房顫動患者最好的醫療處置。

有時候,微細血塊雖然還不至於堵塞腦血管造成中風,但已對病人的認知造成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針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的認知功能較正常人差,主因是從核磁共振中可以發現,心房顫動產生的微細血塊、血栓流到腦部去,也會影響認知,甚至可能提早出現阿茲海默症。

2020年,歐洲心律醫學會發起的《避免偶發微細血塊引發腦部認知功能下降共識準則》,陳適安正是六位主筆之一。

陳適安呼籲善用篩檢,找出心房顫動高風險病患的重要性。photoAC圖/陳適安呼籲善用篩檢,找出心房顫動高風險病患的重要性。photoAC

善用篩檢,找出高風險病患

服用抗凝血劑,可以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道理雖然清楚明白,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陳適安解釋:

❝「因為很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的問題。」❞

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病人,有1/3是直到中風之後,才第一次被診斷出原來自己有心房顫動。

這些病人通常年紀較大,身體對各種變化的敏感度降低,對於心跳不快、症狀輕微的心房顫動缺乏警覺,沒有及時就醫,也就失去了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的機會

陳適安發現,關鍵就在如何利用篩檢方法,發現這些微症狀患者,讓他們接受抗凝血劑治療,而這也符合世界預防醫學的潮流,治病於未病之時。

2017年,澳洲心律不整學者班.弗里德曼(Ben Freedman)教授發起了全球心房顫動篩檢合作計畫,希望制定出全球適用的篩檢策略,也就是如何有效找到心房顫動的病患。陳適安也接受邀請,撰寫了《心房顫動篩檢合作計畫共識準則》 。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增加中風、猝死風險!銀髮族切勿忽視

研究領先,撰寫醫界準則

此外,在趙子凡的領導下,2021年亞太區域心房顫動專家學者共同撰寫了《亞太區域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準則》,經過陳適安審閱,決定刊登在亞太心律醫學會官方期刊,以及《歐洲血栓及凝血期刊》 。

2017、2018兩年,陳適安相繼參與歐洲、美國、亞太三個心律醫學會制定的《心房顫動篩檢及微症狀性心房顫動病人全球偵測準則》。

經過多年努力,北榮心律不整團隊在心房顫動防止中風的研究,共有10多篇論文被引用,納入歐洲心臟學會2020年制定《心房顫動治療準則》的參考文獻中。

但是,只有給醫界看的研究論文、準則,對陳適安來說遠遠不夠,他更希望能引起全球民眾對心房顫動治療及中風預防的重視,所以趁著2018年,第11屆亞太心律醫學會在台北盛大舉行,陳適安聯合美國心律醫學會和歐洲心律協會理事長,共同簽署並發布了〈台北宣言〉,呼籲「治療心房顫動,防中風,全球一起來!」

這也再次證明,陳適安所帶領的心律不整團隊,在國際上的確居於重要及領先的地位。

對國家最好的回饋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將篩檢落實在民眾身上,才能真正發揮效益。於是從多年前開始,陳適安便積極與國健署商談心房顫動篩檢的重要性,並在2020年年初,承接國健署「心房顫動篩檢實證暨政策研析計畫」,擔任總主持人,在多個縣市與衛生局合作,針對一般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加入心電圖檢查。

到2021年年中計畫結案時,共篩檢了約兩萬人,發現超過百分之一的民眾有心房顫動,其中半數是微症狀性心房顫動患者。這些人都是經過篩檢,才第一次被證實自己有心房顫動,得以及早服用抗凝血劑,大幅降低了未來中風的可能。

計畫所獲得的數據,除了提供政府做為制定國家健康政策的參考,也在國際醫學會議與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們分享。雖然目前計畫已經結束,但是陳適安團隊還是持續在做心房顫動篩檢,希望一年接受篩檢的民眾能夠超過兩萬人。

❝「我最希望的是,透過這項研析計畫,讓政府體認到心房顫動篩檢的重要性,編列經費,在國人的老人健檢甚至成人健檢中,增加心電圖檢查,」❞

陳適安充滿期待地說。

在診療室裡看診,在手術室裡動刀,解救的是一個一個患者的病痛,但是如果學術研究成果能透過國家健康政策的執行,影響到每一個民眾,那麼拯救的就是成千上萬的人,其效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陳適安認為,這是他以自身專業,回饋社會及國家最好的方式。

(原文刊載於陳麗婷, 陳慧玲引領世界的心跳: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和團隊的故事 /天下文化出版)《引領世界的心跳: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和團隊的故事》天下文化提供圖/《引領世界的心跳: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和團隊的故事》天下文化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