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的病因複雜、病程較長,醫生建議求子路上別拖延,夫妻倆還要投資正確知識,讓正確的生育知識「即刻進場」。
39歲的阿志和阿霞夫妻倆,已經努力了4年,但是遲遲等不到孩子到來。期間,兩人積極「做人」,傳聞中可增加受孕機會的方式都嘗試過,連親朋好友推薦的保健品、知名中醫診所等也不放過,四處奔波求子,但不管做了多少努力,始終未能成功。
直到兩年前,夫妻倆才決定尋求生殖醫學的協助,經過診斷治療,發現丈夫阿志的精子,只剩40%活動力還良好,精子數量也低於WHO標準(每c.c.1500萬隻),導致精子與卵子順利結合的機率大幅降低。最後,經過生殖醫學門診不孕症檢驗和治療,兩人的寶寶終於成功誕生。
調查顯示,不孕夫妻平均花6.1年才成功受孕
類似阿志和阿霞夫妻這樣不孕許久後才就醫的案例並不少見。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和台灣生殖醫學會兩大學會,3月22日聯合發布台灣首份不孕家庭大型調查結果,訪查發現,台灣不孕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花上6.1年的時間才能成功受孕。
台灣生殖醫學會祕書長何信頤表示,問卷結果顯示,台灣不孕夫妻確診不孕前,平均花費2.9年嘗試自然懷孕,確診不孕後,仍花費1.7年嘗試自然受孕,並且沒有積極接受生殖治療,所以光是治療前就花費4.6年時間。等到實際接受治療後,平均又花費1.5年才能成功受孕,顯見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有拖延治療的傾向。
圖/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左)和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右)22日聯合發布台灣不孕家庭大型調查結果。簡惠茹攝
兩學會從問卷結果進一步分析三大拖延主因,分別是「對於自然懷孕成功率極度高估」「對生殖能力過度自信」,以及「生殖醫學不是國人優先選擇」。何信頤表示,男女生育率隨年紀增加將逐漸下降,應該將生殖醫學納入優先備孕手段,以免多走冤枉路。
拖延主因一:極度高估自然懷孕成功率。
何信頤表示,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男女雙方在女性排卵期進行無避孕措施性行為,懷孕率超過50%,但實際懷孕率沒有這麼樂觀。國人對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存在過度美好的想像,反而會拖延求助生殖醫學的時間。
拖延主因二:對生殖能力過度自信。
問卷結果也發現,84%受訪者認為性行為品質與生育力有關。何信頤提醒,不是性生活品質好,生育力就會高。臨床上就常出現先生對自己性能力很有自信,拖延很久一直不願意檢查,結果一檢查就發現是精子出了問題。
此外,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何信誼指出,文獻證實內分泌失調恐伴隨排卵失敗與無月經症,都可能增加不孕的風險,但是對照問卷調查結果,其實卻呈現六成民眾認為常經痛不會影響生育能力,還有58%民眾認為經期血量異常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拖延主因三:生殖醫學不是國人優先選擇手段。
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國人不管是備孕前或備孕中,生殖醫學都不是最優先的選擇方式。
何信頤指出,調查中有72%的備孕方式是嘗試調整作息、40%是透過中醫調養、34%前往廟宇道觀和教會等等,另外還有27%尋求傳統信仰求子物品。
甚至就算已經知道有不孕症,還是會比較想花時間排隊求得「金鏟子」(民間習俗動土的金鏟子放在床下可以助孕產子),而不是找時間掛號不孕症門診。
何信頤指出,許多夫妻被診斷不孕症之前,平均花費1.2年時間嘗試民俗療法,但是造成不孕症的危險因子,包含精卵品質問題、子宮內膜異位症、生殖系統先天疾病等等,都不是非醫學手段可以解決。他強調備孕還是要講求科學,不要讓時間流失繞遠路,否則恐耗費無謂的經歷和年齡下滑的生育率資本。
即刻投資生育知識,防拖延治療
為了讓正確生育知識「即刻進場」,擺脫錯誤知識防止拖延治療,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進一步提出「投資」生育知識三大正確觀念,分別是懷孕率正確認知、科學備孕掌握生殖力,以及善用生殖醫學。
正確觀念一:懷孕率正確認知。
張帆提醒,文獻指出,男性精子品質和女性卵巢功能在30歲之後都是逐年下降,就算是人工生殖成功率也會隨年齡下降。生理機能是不可逆的,民眾須對懷孕率有更正確的認知,才能及早掌握自己的生育力。
正確觀念二:科學備孕掌握生殖力。
工作壓力大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避免因素,而工作壓力可能誘發女性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對男性則可能因壓力與自主神經功能相互作用,干擾精子數量和精液量,影響精子活力,由於生殖健康是看不到的,需借助醫學檢查掌握看不見的生殖力。
正確觀念三:善用生殖醫學掌握生殖健康力。
孕前孕後都應借助生殖醫學檢查與評估。張帆表示,備孕要科學,求子才會更有效率。
全台不孕症盛行率為10%到15%,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與國人常見糖尿病盛行率11%相比,不孕症比大家想像的更常見。
如果未能掌握自身狀況就埋頭備孕,恐耗費寶貴的生育率資本,生殖醫學的科學手段可以幫忙揪出生殖健康力,包含男女性生殖力檢查、檢查精液品質是否異常、排卵是否異常等等。
不孕症簡易自我檢測
至於到底什麼時候該尋求生殖醫學的協助?何信頤表示,根據WHO不孕症標準,小於35歲,無避孕且超過1年沒有自然懷孕,或是超過35歲,無避孕且超過半年沒有自然懷孕,建議進一步檢驗或治療。
事實上,去年(2021)行政院宣布擴大不孕症補助對象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去年7月到12月治療人次為3萬0298人,與2019年同期相比成長了七成。
張帆也在醫療現場觀察到相同現象,張帆指出,補助對象擴大後,不孕症門診的年齡有降低趨勢,許多30歲初的夫妻前來看診,可能以前受限於金錢考量,拖到很晚才尋求醫學協助,現在因為有補助方案,更願意提早接受檢查,提早展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