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需求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普遍想法,但若脫離合理程度就會引起大大小小的問題。
類型一:「只有被別人看好,我才能感覺到存在感」
敏感於他人負面評價或拒絕的類型,希望自己能夠給人有禮善良的形象;期待他人的認同與稱讚,絕對不會做出父母或他人不喜歡的行為,並渴望獲得他人正向的回饋,甚至於在拒絕他人的要求與請託時,都會深感罪惡與不安。
當這種傾向過於極端時,就是眾所週知的「好人症候群」(good boy syndrome),罹患好人症候群的人大致上會出現下列行為:
• 抑制自己不好的心情,不展現情緒。
• 難以拒絕他人的請託,就算好不容易拒絕又會馬上後悔。
• 難以承擔衝突情境,因而極力迴避。
• 容易受傷,且很難忘懷。
• 不會說出心裡話,不停地在意他人視線
罹患好人症候群的人敏感於別人的需求,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事物,這是因為他們是透過別人的認同與稱讚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
類型二:「我為你做了那麼多,卻還是得不到認可,真的很委屈。」
有時候我們周遭會出現嘴裡不斷抱怨自己很委屈的人,其實人生在世多少會遇到委屈的事情,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都沒有遭遇過挫折,但若這委屈的想法轉變為生氣、憤怒、背叛、挫折等負面情緒,就會造成問題。
那麼,這些委屈從何而來的呢?各有其原因,不過多數情況下最核心的理由是,自己一路為他人「犧牲」與「奉獻」,卻無法獲得他人認同而產生的感受。
舉例來說,在一家公司工作很長一段時間的人,會認為自己為這間公司犧牲奉獻了一切,但公司並沒有看見自己的付出而覺得委屈。而當讓自己感到委屈的對象是家人、戀人或是朋友等私領域或是親密的人時,情況就會更加嚴重。在需要安穩與安慰的關係中,不斷感受到負面情緒時,人生就只會出現無限的疲憊與痛苦。
不論是對家人或朋友,都會做出過度展現責任心的協助行為,同時下意識地隱藏希望對方也為自己這樣做的投射需求。然而當他人對於自己所做的貢獻不僅不認同,還毫不感謝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憤怒及背叛感。這類的人時常會感覺「自己的人生彷彿被人控制」、「不能做自己」、「必須自己看著辦」的悔恨心理。
類型三:「可以確認我是不是做得很好嗎?」
恐懼「主導型人生」而追求他人認同與關愛的狀況,這稱為「依賴型人格」。他們深信自己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是柔弱的一方,即便年紀漸長,沒有他人的認同與確認,什麼事都無法獨自完成,就算是小事也一定要獲得他人的同意。
這一類人多半都在過度的保護下成長,因為幼時父母代為決定許多事物,所以導致自我決定的經驗不足,自律與獨立能力未能獲得啟發而停滯。
圖/幼時父母代為決定許多事物的人,較無法養成自律和獨立的能力。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依賴型人格常見於情侶關係中的型態是「退化」,就像年幼的孩子看向父母,以自我中心的態度期待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當對方開始覺得厭煩而結束關係時,也能毫不留戀的轉往其他關係。
若出現下列特性的話,就極可能是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
• 沒有他人的建議或確認,每天都無法做出決定。
• 即便是自己人生的重要領域,也需要可以代為負責的人。
• 深怕失去指示或認可,所以無法反對他人的意見。
• 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與能力,所以自己難以開始或執行任何事情。
• 為了獲得他人的照顧與指示,甚至會主動做出不愉快的行為。
• 因為過於恐懼的認定自己不能做好事情,所以獨處時會覺得很不舒服或無助。
• 當結束一場親密關係時,會難以承擔而立刻找尋其他關係。
• 深怕自己會落入必須自己照顧自己的境地,因而倍感恐懼。
只有在他人認同時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與人建立的關係也是單方面的同意與配合他人,他們無法追求對等的人際關係,將對方視為依賴對象、是支撐自己心裡安定的工具。
有時候也會有幼時經歷過人際孤立的人深陷認同上癮的泥沼,因為下意識恐懼被拋棄,所以採取的防禦姿態是極端的迎合他人,相當執著於他人的稱讚與認同。他們的特徵就是在不公平的狀態下也難以說出自己不開心的情緒,反而期待對方可以治癒自己的傷痛並向對方顯露出屈服的態度。
類型四:「請持續的關心我」
他們以他人的認同與接納填補內心的空虛,同時作為建構自我的原動力。當感到對方認同自己時,就會視對方為偶像全心奉獻,但當對方減少關心,或是不肯定自己說的話時,就會認為對方無視自已而表現出憤怒。
特別是越親密的關係越渴望對方的認同。以情侶關係舉例來說就是,認為彼此必須二十四小時關心對方,同時自己也會關注著對方的一舉一動,若對方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打電話,或經常與朋友在一起,就會認為對方不關心、不愛自己而生氣或不安,會明顯表現出對愛情的執著。然而當對方因為感到過於窒息而離開,又會因為自己恐懼的事情發生了而相當難過。
因此這類的人會不斷渴求他人的認同,直到他人忍受不了而離他們遠去,且每一回遇上新朋友,都會反覆出現同一模式,所以心理承受痛苦的情況相當常見。
類型五:「所有事情都要完美才能安心」
完美主義者也相當敏感於他人的稱讚與認同,他們無法忍受自己出現細微的失誤,會嚴重自責或憂鬱。與其說追求完美的本身是問題,不如說他們不能容許錯誤才是問題,因為所謂完美,本就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若詢問完美主義者失誤代表什麼的話,十之八九會說失誤就是無能,對他們來說無能就等於無價值,下意識的認為只要成為無價值的存在,就無法獲得他人的疼愛與認同。
有一饒富趣味的事實,完美主義也略有一點差異,加拿大心理學者保羅.休伊特(Paul Hewitt)與戈登.弗萊(Gordon Flett)將完美主義區分為下列三大項:
• 自我指向完美主義
• 他人指向完美主義
• 社會賦予完美主義
自我指向完美主義的完美傾向是針對自己,也就是要努力讓自己變得完美。因為設定高標準與目標來自我要求,所以總是不滿足,當達不到基準就會過分的批評自己與自責。
他人指向完美主義的完美傾向是針對他人,要求家人、戀人、朋友、同事等周遭人必須完美,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該做到的事,無法達標就會破口大罵或批評。
特別是盛行亞洲集體主義的儒家文化國家,這種類型的人特別多,他們所謂成功已經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家族的榮耀,同時將出身學校、出生地區視為炫耀題材,因為子女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所以認為要求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在個人主義的文化圈,自尊的評價是以個人為主體,但在集體主義文化圈中所謂自尊高,則是來自於團體成員的認同,因此他人指向完美主義就較西方社會嚴重。再者,這種傾向容易演變為與周遭的人產生衝突或不合,而且將自己的基準強加在他人身上,也會讓被加強標準的對方受傷。
最後是社會賦予完美主義,這是指個體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與要求而努力,認為周圍人對自己有高期待與要求,為了滿足這些期待與要求而竭盡所能。在這基礎上,若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就會擔心被他人拒絕。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內化他人賦予的價值或期待,最後落入雅各.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所說的被「他者的慾望」控制的人生。
雖然完美主義者略有些微差異,但他們都深信只要滿足這種過高的基準與期待,自己就是有價值的存在,為此,他們經常處於高度心理壓迫的生活,當然完美主義的他們可以做到被認同有能力並獲得社會成就,然而為了不失誤的做好每一件事,需要消耗許多能量,將會導致生活一直處於緊張與不安之中。
類型六:「我真是個了不起的人」
這類型的人通常為「自戀型人格」,他們相當喜歡炫耀自己的成就、過度誇飾金錢與外貌等等,他們渴望認同、稱讚與受尊重。參加聚會時,希望自己成為主角接受他人羨慕的眼神,認為自己的需求永遠優先於他人的感受,下意識地表現出自己比他人更優越的傾向。
強烈執著於名譽、權力與金錢,其實這類型的人多數都能夠達成更大的成就,但週遭的人難免就會成為犧牲品,自戀型人格將他人給予的認同與尊敬視為維持自尊的基石,可見其自信滿滿與成功的樣貌背後,其實充滿自卑與羞愧,所以當覺得自己失敗或是他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就會引發強烈的嫉妒與憤怒。
自戀型人格區分為外顯型與內顯型,外顯型自認自己偉大且具有強烈誇飾自我的傾向,他們對於他人的需求相對不敏感,同理能力也較差,只期待他人無條件的單向認同與稱讚,甚至為了成功可以毫不猶豫地榨取或利用周遭的人,並且毫無罪惡感,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早已被過大的特權意識占據,要求擁有與他人不同的特別待遇,只要有人給予負面評價或是不認同,就會以怒氣爆炸的方式掩飾自己脆弱的羞恥心與自卑。
內顯型則較為恐懼負面批評,對社會的不安與敵視感較高,但相對於外顯型來說表現較為抑制,內顯型的特徵與自尊強的人的特性相似,自尊心強就等於低自尊,低自尊就會難以接納自己,在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會過度的建立其自尊心,內顯型基本上也具備同一特徵。
(本文作者為李東龜、李誠職、安夏陽;原文刊載於《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用心理學療癒內心傷痕,不再為人際焦慮,真正做自己》/方言文化出版)
圖/《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用心理學療癒內心傷痕,不再為人際焦慮,真正做自己》方言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