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媒體報導高齡83歲的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最近成功「換屋」了,這位曾被譽為14A級的央行總裁,他「未雨綢繆」的做法值得高齡者或邁向老年人生的中壯年族群參考與思考。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老化或是退化是無法避免,差別在於快速或是緩慢的到來,如何面對這一時刻的到來,居住環境是重要關鍵,包括:無障礙空間規劃、電梯、視線明亮度等,同時要能兼顧原本生活的方式與步調。
老舊無電梯公寓往往是高齡者生活上一大障礙
老舊無電梯公寓往往是高齡者生活上一大障礙,若無法及早規劃與安排,很容易因肢體功能出狀況後,變成「寸步難行」無法出門的受困者。台北市五層樓以下住宅約47萬戶,佔全市52.6%;新北市則約84萬戶,佔全市51%。
雖然爬梯機能協助失能者上下樓,卻不是每棟建築都適用,且年紀過長、體重太輕的照護者操作起來危險性高,因此就算縣市有資源,失能家庭也未必能順利借到,樓梯升降椅也並非每戶都適合安裝。
2018年,新北市曾發生兒子每天背罹患漸凍症的父親上下樓,妹妹不捨,向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租借爬梯機,但兒子因操作不慎,害漸凍人父親摔死,檢方依過失致死罪起訴,一審雖獲判無罪,但檢方不服上訴,最後高院認為兒子不知操作爬梯機要受訓認證,維持無罪判決確定。
所以即使租借爬梯機會請廠商派工程師實施教育訓練,教導個案家屬使用,平均教學時間為1至2小時,直到熟悉所有步驟,才會發給認證,完成後發給認證,機器僅能由經過認證者操作。
即使目前中央對對老舊無電梯公寓安裝電梯在法令上給予鬆綁,地方政府給予補助,但要能每戶同意且順利完成安裝的數量有限。要考慮到是否有足夠的空間,法令規定一樓大門口寬度需達75公分,在土地上興建建築物必須遵守建築線的範圍,亦即不能超出建築線,若超出建築線,則有占用道路之虞。且必需取得全體住戶同意,只要有一戶不同意,就無法裝電梯。
科技運用於獨居老人照護
電梯設施可延緩上下樓梯對下肢退化速度,降低跌倒風險
彭淮南先生原本住在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的一棟沒有電梯的老公寓裡,日前他搬遷到距離舊家走路約五分鐘的電梯大廈裡,雖然從均價80萬元的老公寓搬到每坪近150萬元的大廈,可能需付出更多的金錢,如果他是過著「減法人生」的高齡生活,也有可能是從大坪數的老公寓搬到小坪數的電梯大廈,可能不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錢。
為何是智慧之舉?電梯的設施可延緩上下樓梯對下肢退化速度,降低跌倒的風險,且仍可維持在原本的生活圈,只要家庭布置與設施仍維持原本的型態,可讓他繼續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譬如他仍可維持每天前往大安森林公園運動的習慣,並可在遷進新屋之前,先做好無障礙空間的規劃,考量未來老化或是退化後,生活上「可能」的需求。
譬如:浴室能有扶手、光線明亮、地面避免潮濕、將浴缸改為淋浴、去除門檻、注意浴室門的寬度等,以考慮將來「如果」要使用輪椅進出浴室時,能夠方便進出使用。
還有是他由原來老公寓的一戶變成有電梯大廈的兩戶,一戶他與夫人自住,另一戶則由兒子夫妻住,可就近互動又不影響對方的家居生活,使得他的家居生活能維繫著家庭和樂的溫馨。
總之,老是無法避免,不如以智慧的方法來面對,以維持有品質、尊嚴的高齡生活。
2022-03-21 18:50 經濟日報 / 記者陳美君/即時報導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