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界在COVID-19預防上又有新突破!除了用於治療的清冠一號,由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的中藥「淨冠方」,經細胞和動物實驗證實,可以降低感染、減輕新冠肺炎相關症狀,研究成果已經在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藥學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可望為抗疫新添生力軍。
淨冠方成分由連翹、黃芩、柴胡、厚朴、藿香5款草藥所組成,是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北市聯合醫院林中昆院區院長許中華,依據2003年SARS抗疫經驗和臨床心得,以及中醫理論開立的藥方。
許中華說,淨冠方應用的概念是弱化、淨化及減毒,藉此達到預防病毒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許中華雖然是西醫系統的內科醫師,但他其實來自中醫世家,一直以來持續嘗試中西醫對話。
他表示,約2年前疫情初期的2019年2月到5月間,台灣尚未大規模接種疫苗時,他就配好淨冠方,當時是提供超過千名第一線醫護人員自願服用,一方面可以自保,另一方面也改善類感冒症狀。當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服藥1週後,類感冒症狀如喉嚨痛、咳嗽和頭痛症狀都有獲得明顯改善。
細胞、動物實驗證明可抑制病毒感染
由於看到淨冠方對類感冒症狀有改善效果,許中華進一步探究對於COVID-19是否有預防效果。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傅淑玲、副教授林東毅和藥理所副教授兵岳忻組成團隊,探討其科學機轉。傅淑玲指出,團隊從臨床觀察、肺細胞毒性測試、病毒感染途徑機轉測試、動物試驗與毒性測試,以及新冠病毒感染試驗不同面向探討淨冠方的功效和機轉。
林東毅表示,經過小鼠動物實驗發現,餵食淨冠方2天後,小鼠體內細胞ACE2和TMPRSS2表現量會顯著降低,而這兩個細胞膜上的蛋白,正是新冠病毒和細胞結合的受體,經實驗結果顯示,受體表現量約減少50%,進而減少病毒與細胞成功接觸的機會,阻斷病毒感染宿主細胞。
除了降低病毒與細胞結合的機會以外,團隊也從細胞實驗中發現淨冠方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效果。
傅淑玲表示,確認對宿主細胞無毒性以外,實驗發現隨淨冠方濃度增加,可抑制病毒量最高達到八成。但也強調,細胞實驗和人體實驗還有所不同,在人體上的抑制效果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圖/陽明交大團隊開發中藥複方淨冠方,經細胞和動物實驗證實可降低 Covid-19病毒感染。簡惠茹攝
目的是弱化減毒而不是取代疫苗
從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發現,淨冠方是透過淨化、弱化及減毒的機制來預防感染。許中華指出,首先此藥方若讓與病毒結合的受體表現量減少,病毒融合機會就會下降。病毒如果進到細胞後,也會抑制其增生複製,病毒雖然沒有完全殺死,但是達到減毒的效果。
許中華特別強調,淨冠方不能取代疫苗,而是以弱化及減毒為目的,重點是提供另一層輔助及防護。同時也屬於中醫師開立的處方用藥,民眾有相關問題建議詢問專業醫師,勿任意調配使用。
淨冠方專利目前正在申請中,陽明交大副校長鄭子豪表示,該研究獲科技部支持,前陽明校長郭旭崧任內啟動研究計畫,未來將循英國牛津大學開發AZ疫苗的模式,將「淨冠方」採公益授權。
許中華表示,雖然現在醫院內也可以經由中醫師開立處方藥,讓需要的民眾使用淨冠方,但如果可以通過緊急授權許可,讓廠商專案製造,則可以達到規格一致、大量生產的效果,但希望採取公益模式,讓價錢不要太貴,嘉惠更多民眾。
清冠一號之後,還有清冠二號瞄準重症
而中藥複方用於治療的部分,目前最廣為大眾知道的就是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與三總等醫學中心合作開發的「清冠一號」,主要為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使用,屬於醫師處方藥,需經過中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才能使用。
去年(2021)5月通過國內緊急授權專案許可製造,衛福部更在今年於1月17日公布核准公費給付。
清冠一號處方組成為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主要機轉是阻斷病毒棘蛋白跟受體ACE2結合,抑制病毒的複製,減少免疫激素風暴生成。
此外,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針對新冠肺炎重症者,進一步調整清冠一號配方,進而開發出「清冠二號」。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清冠二號的研發主要是針對新冠重症者,應用範圍包含治療肺炎、肺損傷、肺纖維化、肺栓塞和抗血栓,專利正在申請中,預計下週就會舉辦技轉說明會。
輕症趨多,中醫角色為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初定調「重症清零、有效控管輕症」的策略,面對輕症者愈來愈多,指揮中心於4月8日也公布「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草案,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進行隔離。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居家醫療將成為抗疫主要模式,在居家照護、遠距醫療趨勢下,中醫不妨從預防醫學角度出發,針對被匡列而尚未確診的居家隔離者,提早進行遠距醫療,並提供預防性的中藥。而如果是輕症居家隔離者,中醫也能經過診療開立處方藥,讓民眾也有西醫以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