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都市文明,許多建設和公共交通十分先進,都市老年人的生活步調比鄉居快許多,骨科門診的民眾常有跌倒病史,有些甚至於同時發生骨折。檢視衛教資料所列舉的跌倒風險,包括環境、藥物、疾病、年紀、營養、生活型式等,本文簡要介紹一些常見的實例場景,說明日常生活中引起跌倒的潛藏危機,供讀者參考。
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
公共交通工具的搭乘民眾很多,因此引起的意外並不少見,尤其上車、下車、轉彎時,捷運有專人管制上下車,以減少意外,公車也大有改進,如設置博愛座、司機或自動廣播系統不斷提醒民眾到站地點,讓乘客提早準備,也會不定時廣播請乘客握住扶手。
可是有些乘客擔心接觸扶手會感染到潛在病毒(雖然每天已定時消毒),所以不太想去握著扶手,或只用兩根手指輕輕按著扶手,一旦緊急煞車可能會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另一種情形為下車時預先取出票卡,該瞬間的跌倒風險也較高,可行的建議之一,即將票卡用掛在胸前,且等車停下時才取用,比較安全。圖/公共交通工具的搭乘民眾很多,因此引起的意外並不少見,尤其上車、下車、轉彎時要特別留意。賴永祥攝
二、搭乘電梯時
現代化的豪宅、摩天大樓、大商場、辦公大樓、百貨公司、車站等,樓層愈來愈高,上下樓都需搭乘電梯或電扶梯,有些電梯速度較快,老年人平衡功能比較退步,電梯突然升高時,會影響心血管和平衡功能,引起暈眩反應,有些老年人可能發生低血糖等,讓他們突然覺得無力而跌倒,目前新冠肺炎期間,許多人不太想去握住電扶梯的枎手,都會增加跌倒風險。
三、在人行道上行走時
目前都市的共乘單車愈來愈多,以台北市而言,U-Bike愈來愈普遍,而且停車點設在人行道上,且在人行道上另外畫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但由於路口的設計很難分隔開來,所以有些行人會「誤進」自行車道,但有些自行車也未依規定在專用道上騎乘,所以自行車有時會在行人後面騎行,雖然有時自行車會用鈴鐺聲「善意」提醒行人,但有些銀髮族的聽力有障礙,很可能會引起小車禍,可能會因而發生骨折,也應多加注意。
圖/在人行道上行走、公園晨運時也要多加注意。林耘彤攝
四、在公園晨運時
都市公園是銀髮族的晨運場所,大清早的朝陽未普照大地前,晨運族應挑選路燈明亮的地方進行運動,在下雨季節中,隔夜大雨使草地泥濘,磁磚路面也多濕滑,容易讓人跌倒。
公園的四周人行道上,會有單車族進行單車的晨運,要注意行車和行人安全,有些自行車騎進公園,四處遊蕩觀賞,增加意外事故風險,應合適規勸限制,河濱公園的自行車道規畫良好,但還是要注意有時與行人交會時的安全。
五、遛寵物時
現代化職涯生活忙碌,退休後的「空巢老人」常會養寵物做伴,狗很貼心又聽話,養狗的老年人很多,晨運遛狗族最常見,研究證實,遛狗的老人從事的戶外運動量較大,可促進身體和精神健康,降低焦慮和憂鬱症的風險,但考量公共安全,依規定在公園內或戶外遛狗時須讓狗戴上皮帶,由主人牽行。
當戴著皮帶的狗遇見狗友時,常會「快狗加鞭」衝去相互磨蹭,搖頭擺尾,舔鼻舔耳,好不親熱,體型龐大的狗在突然奔馳會產生很大的拉力,進而拉倒「狗爸狗媽」,或跑前跑後絆倒飼主。
美國每年約76000個遛狗跌倒受傷的急診病例,同時遛兩隻以上的狗,或遛體型龐大的狗,引起的傷害會更大。筆者也曾處理過遛狗時摔倒引起骨折的病人,雖然狗爸狗媽們骨折疼,但大都心疼愛狗,不忍呵責。
圖/在公園中爺爺奶奶們帶著孫子遊樂時,也有傷害風險,要多加小心留意。張智傑攝
六、照料孫兒孫女時
這是一項甜蜜的潛在風險,統計上3歲以下的幼兒,約40%由祖父母照顧。家中含飴弄孫時,爺爺奶奶們突然彎腰下去抱起小孩時,會增加腰椎傷害風險。
在公園中爺爺奶奶們帶著孫子遊樂時,也有傷害風險,小朋友們盪鞦韆、在草地上奔跑、騎滑板車、蹓冰鞋、蹓滑梯、登高架等,疼惜寶貝的爺爺奶奶們,很擔心他們跌傷,常會跟著小朋友們「追、趕、跑、跳、碰」,若爺爺奶奶們罹患關節炎、肌少症等,常會力不從心,一旦重心不穩跌倒會發生扭傷、骨折等,必須注意安全,以免發生意外。
七、穿著襪子時
例如穿著襪子站在椅子上,去拿高處子的物品,或在剛拖完地的磁磚上行走,都是危險時刻,尤其當椅腳搖晃不穩、重心太高、襪底太光滑(應選用有止滑設計的襪子)時,更會險象環生。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