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園裡有形形色色的民眾,同樣都是蒼蒼白髮,有些人顯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擻,輕盈靈巧,好像是年輕人;有些人卻是步履蹣跚、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甚至於推著輪椅走,或無精打采地坐在輪椅上讓外傭推,他們顯得體弱多病、兩眼無神,您是不是會想知道,同樣是銀髮族,為什麼差異這麼大?
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看到老態龍鍾的銀髮族,並不會覺得奇怪,就像76歲的王先生近年來體力快速變差,去年還因為急性肺炎住過醫院,從醫院回來之後,一直都覺得力不從心,體力衰退許多,每次回診時向醫師訴苦肌肉無力,也只得到平淡的回應,「年老的人就會這樣啊」,有些醫師會告訴他這是肌少症,給予一些保健建議,但王先生沒有辦法完全配合,因為他覺得連動一下都覺得困難,怎可能有力氣去運動,因而沒有讓他覺得病情有所改善,讓他感到很無助。
在人口快速老化的社會,這種場景愈來愈常見,近年來專家們重視老年人肌肉無力的情形,並推廣銀髮族罹患肌少症(sarcopenia)的觀念,好像突然之間,肌少症成為一種流行病,衛教文章滿天飛,許多專家更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加以防治,一時之間,好像大家都懂肌少症了。
40歲以後每10年之間,肌肉量流失達8-10%
銀髮族的確是罹患肌少症(sarcopenia)的高風險族群,亞洲的盛行率為5.5-25.7%,男性約5.1-21.0%,女性約4.1-16.3%,這是因為40歲以後,每10年之間,肌肉量流失達8-10%,肌力減退程度更大,約減少10-15%以上。
專家們對肌少症的臨床診斷,尚未達到共識
評估程度上有其困難,目前沒有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醫師來評估肌少症,臨床上採用問卷綜合評分作診斷參考,雖然目前專家們對肌少症的臨床診斷,尚未達到共識;但大致上包括檢測肌肉量,肌力和生理功能,如步行速度或起立速度等項目。
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或其他儀器,測量肌力的方法最常採用手握力(男性手握力值<26 kg;女性手握力值<18 kg 即可診斷為肌少症),生理機能評估採用行走速度(<0.8公尺/秒)或起立速度,評量病人的失能程度;診斷的標準為:
(1)肌少症:肌肉力量低、肌肉量少,或體能表現低。
(2)嚴重肌少症:肌肉力量低、肌肉量少,且(同時具有)體能表現低等情況。由於各學會專家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肌少症的療效,因此目前在治療上較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圖/評量小腿圍(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也可供評估肌少症風險的高低。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小腿圍也可供評估肌少症風險的高低
診斷可能是肌少症之後,應建議病人開始調整生活型態,注重運動和營養保健,這也是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部分。許多情況或疾病會影響肌少症,包括功能下降或失能、非預期之體重減輕、憂鬱、認知功能障礙、經常跌倒、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 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這些都是高風險族群。評量小腿圍(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也可供評估風險的高低。
臨床的治療是更具挑戰性的,銀髮族肌少症病人除了覺到力不從心之外,還常會合併其他疾病,包括衰弱症、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這些疾病有許多共同風險因子,又會互相影響而加重病情,導致更多的併發症,引致嚴重後果。
尤其肥胖的銀髮族,本身的新陳代謝、活動量和內分泌都較差少,因而加重肌肉量減少和肌力變差程度,增高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因此即肌少性肥胖症的銀髮族病人,是保健和診治的棘手挑戰,值得注意。
防治肌少症,就是要做運動、營養充足
要防治肌少症,就是要做運動,營養要充足,這是老生常談,在營養方面要注意攝取足量的蛋白質(可是老年人常常食慾不好),且一定要配合運動才有效(但卻需要家人和醫護人員的鼓勵),否則增加攝取食物而不運動,只會增加體重而已。
要養成運動習慣,要克服許多障礙,可以從心理層面上鼓勵老年人去做運動,並從簡單、便利的運動做起,邀請好友、鄰居一起運動,參加公園晨運,養成持續、規律的運動習慣,都是很好的起步,等到有較好的體能後,再逐步增加運動量。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