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確診人數破2萬,多數為輕症和無症狀,多數人也因此輕忽。嗅覺喪失、極度疲勞、呼吸短促、肌肉無力,可能長期伴隨新冠確診者。新冠疫情下,那些未失去生命、而是失去健康與工作能力的倖存者,卻還未獲得應有的關注與照護。
👆延伸收聽/遠見on air每週二、四、五、日準時更新,陪你輕鬆聊財經、產業、國際大小事。
經過兩年多的全球肆虐,新冠大流行已經轉為地方病,即使感染也大多是輕症,對很多人來說,情況或許確實如此。但是,全球至少數百萬名受「長新冠」(Long Covid)困擾的民眾,依然不知道何時能重返「正常生活」?
假設你是一名咖啡師或品酒師。對許多人而言,喪失嗅覺或許只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對你來說卻攸關生計。想像過了幾週,嗅覺並沒有恢復。過了幾個月,甚至一年依舊如此。沒有顯著療法,也不知道能以什麼病症名目申請補助或醫療保險金。世界朝疫後前進,你的生活卻頓失支柱。
嗅覺喪失,只是新冠肺炎的其中一種後遺症。其他常見者包括極度疲勞、呼吸短促、肌肉無力、腦霧與心悸等上百種可能相關的症狀。
即使是輕症、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會在數週後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而且醫生目前無法確知為什麼會這樣。
倫敦國王學院(KCL)傳染病學家麥克德摩特(Nathalie MacDermott)3月在一場新冠肺炎研討會上指出,新冠疫情的討論大多聚焦在死亡數與入院數上,但很少人提到「長新冠」。
「無論是在調整公衛措施、採取不同措施遏制疫情,或是決定不採取任何措施時,都應該要把長新冠納入考量,」麥克德摩特認為:「這將在未來幾年帶來龐大經濟代價。」
長新冠受忽視,醫治、研究起步晚
很長一段時間內,「長新冠」缺乏準確的定義,一開始甚至被懷疑存在與否。如今,這一般指的是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感染了一個月以後,相關症狀依然持續至少兩個月,且沒有其他診斷可以解釋這些症狀。
研究估計,大約10~30%的感染者會發展出長新冠後遺症。相關症狀可能是持續不退,或是痊癒後再度復發,甚至是感染前期無症狀、卻在數週後才出現的新症狀。年長者、過重人士與女性,被認為是長新冠的高風險族群。
疫情早期,長新冠的情況受到忽視,許多患者也未受到妥善照護。直到202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才發布了臨床定義,希望能協助醫護人員更易於判定長新冠,並給予適合的協助。
然而,缺乏明確、統一的認知,也使得相關研究難以進行。例如,症狀究竟要持續多久才算是長新冠?各地的研究團隊可能採取不同標準,使得結果難以互相比對。
同樣地,這也使得監控長新冠的趨勢與變化更加困難。許多國家根本沒有追蹤長新冠的病例數。
在疫情爆發初始,國際以極高效率快速研發出疫苗,但長新冠的研究及照護並沒有獲得類似的關注與資金。愈來愈多專家擔心,長久下去,這將為公衛系統與整體經濟帶來龐大負擔。
圖/Flickr by 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症狀持續不退,影響生活與工作能力
英國是其中一個有追蹤長新冠病例數的國家。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4月最新數據,全國大約有170萬人受長新冠所苦;這大約是英國總人口數的2.7%,比例不小。
其中,有67%長新冠後遺症者認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限,19%認為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將近七成民眾回報症狀已經持續了三個月,45%持續了至少一年的症狀。
同時,長新冠帶來的限制也可能影響工作表現,有些人不得不轉職、縮減工時,或甚至是離職。隨著疫情解封,許多公司希望員工返回辦公室。通勤的心力與時間,為體力尚未復原的長新冠患者加諸了更強的壓力。
根據英國人力資源協會(CIPD)2月的一份普查,高達1/4的雇主表示,長新冠已是員工病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半數的雇主承認,自己的員工在過去一年間曾受長新冠所苦。
某些案例更顯示,長新冠可能迫使專業人士就此退出人力市場。
像是《華盛頓郵報》就報導,一名紐約的急診醫生布切拉托(John Buccellato)於2020年3月確診新冠肺炎。腦霧等後遺症加以情緒壓力,使他無法繼續執業,也因此失去了員工保險。
即使布切拉托擁有房產與儲蓄,在沒有穩定收入的情況下,高額醫療費依然帶來壓力。他遺憾地表示:「這個病毒終結了我的職涯。現在我沒辦法在醫療產業做任何事。沒有人會雇用我。」
人力市場緊縮部分原因?缺乏數據難估算
近來美國面臨缺工危機,人力市場有超過1000萬個職位空缺。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包括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改變、托兒服務受限使得家長(常為母親)必須留在家中、救濟金與振興刺激導致的儲蓄增加,都是可能的原因。
但長新冠的影響卻很少被提起。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巴赫(Katie Bach)根據2021年底的相關數據推估,長新冠可能是15%(約160萬個)無人填補職缺的背後因素。
巴赫承認這個估算可能相當不準確,而這份不準確也反映了長新冠缺乏準確研究、統計數據的這項事實。
這代表,政策制定者、公衛專家與經濟學家們,對於長新冠影響的規模、程度都欠缺了解,也更無法為這群人提供適切的救助,更別提是精準地預測人力市場會如何地受到影響。
恐惡化心理健康,添增醫療體系長期負擔
目前,全球已有不少針對長新冠的研究正在進行,但可能還得等上將近一年才會陸續產出結果。
近期,一份由牛津大學在4月初發表的研究顯示,在23萬多名曾罹患新冠肺炎的病患中,大約有1/3發展出神經系統症狀。最常見的是焦慮(17.4%)與情緒障礙(13.7%),但目前仍不確定成因。
研究人員擔心,這可能惡化潛伏於現代社會的心理健康危機,為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系統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
相關專家呼籲,即使疫情最緊迫的時節已經過去,這群受長新冠所困擾的民眾,不應該在世界「重返常軌」的腳步中被拋下。太過廣泛的感染,可能擴大後遺症影響,孳生失業、教育品質及經濟產值下滑等危機,需要國際再度攜手合作,嚴肅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