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專家揭台灣長照困境 | 健康遠見
長照

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專家揭台灣長照困境

【專家觀點】
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專家揭台灣長照困境 台灣長照困境: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點出台灣長照長久以來的困境:看到現象、忽視系統與制度建置,見到症狀、卻不見對家庭的完整培力。若要減少因長照所形成照護壓力引發「照護殺人」現象,唯有釐清問題癥結所在,建立照護系統與完善制度,否則永遠惡性循環。

因高齡化所衍生出更多的被照護者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即使今天推動健康老化,仍無法避免照護需求不斷增加,政府無法做好政策規劃的第一步:問題認定,僅是將問題簡化、表面化,解決問題的資源散落化,無法建立解決問題完整的體系,長照服務提供者根據政府零散式服務去執行,自然無法紓解照護壓力,因為永遠在看表象與症狀,解決眼前問題。

照護殺人,問題根源在照護

今天如果沒有照護需求,自然不出現照護壓力、照護殺人,問題根源在照護。以照護困難度最高的認知症照護而言,政府從未提供跨領域整合服務,制度面醫療到社政等仍是多頭馬車各行其是,資源雖大量投入,但仍無法紓解民眾困境,原因就在醫療端開始從鑑別診斷,無法清楚告訴家屬,長者的認知症類型、病程階段、腦部認知功能退化部位、這些部位所代表那些原有生活能力開始逐漸弱化、不同病程所需照護重點等。

醫療端無法將資訊透過醫療診斷工具完整提供,當長照服務系統銜接上,只是知道是認知症,但無法清楚瞭解上述的詳細資訊,如何進一步協助家屬瞭解長者生命史、社經背景等個人重要訊息整合到醫療資訊上,兩者資訊都缺乏之下,如何進一步協助家屬規劃照護計畫?

僅根據服務經驗,提供長照2.0的四個錢包,無法清楚告訴照護者隨著病程發展,功能的退化所形成未來的病程,現階段如何建立理想照護方式,以減輕未來的照護負荷,病程早期有好的照護品質,有助於晚期照護負擔與品質,看不見系統化照護。

現有政策是服務者導向的思維,看不到需求者導向的思維與服務

四個錢包僅是將政府既有的長照資源服務規劃輸送,並非為家屬提供被照護者量身裁製的照護計畫,換言之,是服務者導向的思維,完全看不到需求者導向的思維與服務,如果完全不知政府長照資源的家庭,更是陷入照護的深淵中瞎子摸象,怎麼會不出現照護壓力,政府長照服務無論運用與否,當個人或家庭不懂資源整合、紓壓,可預期的是接連出現的挫折、憂鬱、崩潰、玉石俱焚等情況。

蓋大樓先有建築施工計畫,雖從地基開始,清楚是為著未來高層建築的需要,今天長照服務的困境,是不知地基如何蓋、為何如此蓋,等將來往上層發展,怎麼不會出現樓垮的高風險。

法規面雖有「長期照顧服務法」,制度面有長照2.0服務,但無法建構出跨領域的認知症照護系統,表面上,服務都有,實際執行上是各做各的,從未以個案為導向進行系統化長期服務,永遠以眼前所出現症狀為主提供服務,照護者就在如此的情境下,忙於解決眼前照護困境,或被長照2.0服務帶著暈頭轉向,一旦長者退化又出現新的症狀,惡性循環,直到長者離世或照護者崩潰。

認知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是導源於認知功能的退化,不斷出現或是衍生出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絕大部分是照護者不懂認知功能退化是甚麼,認知功能退化與生活自主能力與精神行為症狀間關係,這是照護壓力的主要來源,更是照護者需要培力的整合課程,但看不到誰來提供這方面知識與技能。

照護是專業,認知功能等知識更是專業,無論是家庭照護者或是服務提供者都需要學習,若政府無法釐清癥結所在,無法早日提供完整跨領整合照護知識與技能,到底是「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原文刊載於聯合報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