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旬前,多數人都不認為台灣會再爆發嚴峻疫情,認為Omicron確診者以無症狀、輕症居多,趨向「流感化」,不必過度驚慌,甚至也沒想過兒童重症死亡問題。直到4月19日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突發重症過世、5月13日基隆2歲確診男童在送醫途中不幸身亡。外界才驚覺Omicron對兒童的影響,原來比「大魔王」Delta還大。
為何Omicron對兒童衝擊如此大?家長該如何保護好孩子,如果孩子確診了,又該怎麼辦?
全球從2020年元月開始爆發新冠疫情以來,不管是最早的武漢病毒,還是後來的Alpha、Delta變異株,發現兒童的感染率與重症率均很低,新疫苗研發也是從成人開始研究,後來才針對兒童進行測試。顯示新冠病毒對幼兒的影響不像老人來的嚴重。
但,這種思惟要徹底改變了。
其實,今年元月28日,政府一再呼籲染上Omicron不會造成重症、死亡時,國民健康署前署長邱淑媞就已提出嚴重警告,「不要再用 Omicron很溫和來催眠自己,以為輕症、無症狀就沒事,國外死亡案例數仍高,還可能造成後遺症,都埋下本土疫情隱憂。」
4月28日,台灣單日確診突破1萬大關後,確診數呈指數型飆升,分母變大了,中重症患者突破百位數,立即衝擊到醫療量能,兒童染疫的問題才逐漸被正視。
為何Delta對兒童影響小?Omicron對兒童衝擊大?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任穆淑琪分析,Alpha、Delta(大魔王)主要攻擊下呼吸道(肺部),兒童因為肺部ACE2接受體比較少,且免疫系統相對不成熟,病毒找不到入侵門路,相比大人,不僅確診數少、症狀也比較輕微。
她進一步分析,但Omicron就像流感跟感冒一樣,主要是攻擊上呼吸道,兒童就無法倖免了;加上兒童對新病毒普遍無群體免疫、也尚未接種疫苗,成為危險族群。觀察這一波的Omicron,國際上有報告指出「孩童住院死亡率比流感高一些。」
新光醫院小兒科根據最近的臨床案例發現,不管是嬰兒(一歲以內)、幼兒(一歲至五歲)或是兒童(五歲至12歲),全部都有確診案例。
為何Omicron確診兒童轉中重症比率變高了?這跟確診人數有關。當Omicron確診人數在社區快速增加時,自然會感染給大量的兒童,尤其是沒有疫苗保護的嬰幼兒,確診兒童發生中重症的總數,自然比Alpha、Delta變異株盛行時來得高,小兒科醫師呼籲各界要特別小心注意。
尤其,中和、基隆兩歲男童死亡案例,讓小兒科醫師均感到詫異,「變化速度之快,難以想像,根本沒有留給醫師多少治療的時間,」穆淑琪說。
當中和二歲男童送到雙和醫院後,雙和有與台大醫院的醫師會診討論,最後,對外的說明是「病程進展非常快速、罕見與嚴重,是過去治療兒童上沒有發生過的案例,連日搶救並動用抗病毒藥物仍出現憾事,宣告不治。」
基隆的二歲男童從發高燒到過世的時間僅幾個小時,更讓外界見識到Omicron並非想像中的「弱」,兒童轉重症、快速死亡的事情不容小覷。
兒童病床不足,小兒科得借用大人的負壓加護病房了
目前,各大醫院的加護病房都以成人為主,主因是兒童平常醫療需求少,加護病床數設置並不多,即便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台大兒童醫院,目前的加護病房幾乎常常是滿床狀態。一位不具名小兒科醫師說,去年515疫情期間,是成人來借用小兒科的負壓加護病房,今年變成小兒科要借用內科的大人負壓加護病房了。
既然Omicron不像過去的病毒株,已開始攻擊兒童並出現重症死亡事件,家長該如何因應?彙整專家的意見如下:
首先,政府已開放6至12歲的兒童施打疫苗。但,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施打?幾乎沒有醫師敢給明確建議,畢竟目前都是緊急授權的疫苗,並非成熟疫苗,都存在一些風險。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說,如果孩子有符合疫苗注射條件,打跟不打要看家長的抉擇。注射疫苗有副作用的低風險,不打疫苗也可能會感染而引發中重症,「確實很兩難,就像下賭注一樣。」
不過,站在目前醫學科學研究已知的報告來看,呂立認為,打疫苗比不打疫苗的好處多,如非特殊體質,建議符合條件的,最好都去施打疫苗,多一種保護,至少能降低中重症及死亡機率。這也是台灣兒科醫學會發布的聲明稿中,眾多兒科專家的共識。
穆淑琪強調,未施打疫苗是小朋友最大隱憂,建議還是要打疫苗。
再來是,當孩子有感冒症狀時,最好先快篩,以確定是否感染?假設是快篩陽,請家長務必冷靜應對,如果想確認孩子到底是不是確診,可以到各大篩檢站做PCR(核酸檢測),切記,如果沒有緊急症狀需要急診處理,不要掛急診,現在急診室病患眾多,已成病毒聚集的高風險區。圖/疫情對孩子的威脅,不容小覷。示意圖。Unsplash by Kelly Sikkema
孩子如果出現這六大現象,家長要緊急送醫治療
如果孩子症狀輕微,精神活力還可以,家長可以先讓孩子吃感冒藥或退燒藥,以減緩症狀的不舒服。常見第三天就會逐漸退燒,第四天就會恢復活動力、胃口也會變好一些,代表身體已逐漸康復中。
假設症狀比較明顯一點,可以掛各大醫院的兒科疫病門診或急門診,這是為了分流,減少占用急診醫療資源,留給緊急需要的人,方便病人可以看診、拿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但這個疫病門診是否可以開立口服抗病毒用藥,以及兒童是不是適合服用,就需要看診醫師判斷與看各家醫院的規定。
不過,現在已有視訊門診診療,家長可以透過醫師評估,來決定孩子是否需要口服抗病毒藥物。
家長請注意,如果孩子出現以下六大現象,要特別提高警覺,盡快送醫治療。
第一:吃退燒藥後,仍發燒(39度)達48小時不退;如燒到40度以上要立即送醫,尤其要注意嬰幼兒的體溫。
第二:出現呼吸喘、費力與呼吸困難。例如像哮吼(又稱急性咽喉氣管炎)症狀,較長發生於五歲以下幼兒,症狀為吸氣性喘鳴、聲音沙啞、像狗吠聲的咳嗽及呼吸困難等症狀。
第三:精神活力與意識反應不好,尤其在退燒後仍不見改善,或甚至發生癲癇抽搐。
第四:無法進食或尿變少、脫水。
第五:唇色發紫。
第六:持續胸痛無法改善。
孩子在家照顧時,家長的關心與警覺性很重要。新光醫院4月底收治一位確診幼兒,當媽媽發現孩子發燒一天半不退,且出現哮吼症狀時,馬上送急診,母子PCR篩檢後均確診。急診醫師發現病童血氧含量偏低、聲音不對,通知穆淑琪孩子恐轉為重症,必須先準備兒科負壓加護病房。雙方討論後,決定先即時用藥,到傍晚時,發現孩童喉嚨已經消腫、比較沒有喘了、血氧素也恢復正常,轉至新冠專責病房五天後,健康出院。
家長與孩子都要吃好、睡好、運動,以對抗無所不在的病毒
根據各種國際研究報告顯示,預估全球恐有15至30%的人會感染Omicron,這株病毒早在台灣社區擴散開來,學者專家均希望能控制一下疫情,不要讓確診數爆衝,否則重症與死亡人數也會突然大增,兒童重症醫療量能恐無法應付,導致重症兒童無法獲得即時救治,恐再度出現基隆二歲男童沒有病床收治的憾事。
其實,北部兒科加護病床已出現警訊。以台大兒童醫院為例,兒童加護病房總共有20床,其中四張床是負壓隔離加護病床,而大部分醫院的兒童加護病房常常僅有一床負壓隔離加護病床,而且兒童重症治療的複雜度、困難度都比較高,這也是為何當一般醫院收到重症兒童,必須轉診至具有兒童加護病房照顧能力的醫院。
確診人數不能爆衝,就是希望擴散速度不要太快,盡量減少重症與死亡人數,如此,每位重症病人才能即時得到最適當的醫療照顧。這也必須靠中央與地方一起努力防疫,全民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並提高疫苗施打率。
穆淑琪總結說,疫情期間,帶緊口罩、勤洗手一樣都不能少,家長跟孩子都要吃好、睡好、運動,提高免疫力,保持樂觀的態度,以對抗無所不在的病毒。
👉遠見on air每週二、四、五、日準時更新,陪你輕鬆聊財經、產業、國際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