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不只抑菌、防癌!研究:單寧酸可抑制新冠病毒,6方法健康攝取 | 健康遠見
營養

不只抑菌、防癌!研究:單寧酸可抑制新冠病毒,6方法健康攝取

不只抑菌、防癌!研究:單寧酸可抑制新冠病毒,6方法健康攝取 不只抑菌、防癌!研究:單寧酸可抑制新冠病毒,6方法健康攝取。Pexels by Any Lane

當染疫人數超乎想像,身邊親友、公司同事也陸續確診,我們該如何維持身體免疫防護,飲食均衡、熱量充足,養成補足各種營養及水分習慣,飲食還可以吃甚麼來抵抗病毒?

紅酒「單寧酸」成分,抗菌更抑制新冠病毒傳播

釀造紅酒所使用的葡萄皮、籽、梗,使紅酒產生單寧,而每款紅酒的風味因風土環境、葡萄品種、釀酒技術差異而有所不同,所產生的單寧多寡和調性也不同,它影響紅酒口感,也是紅酒澀味來源之一。

單寧中的單寧酸成分有益健康,單寧酸不僅能抑菌、預防癌症,更有研究發現,具有減少病毒進入細胞,降低感染的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洪明奇,於2020年發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期刊研究提到,單寧酸透過抑制 SARS-CoV-2 的蛋白酶,來減少病毒進入細胞,降低傳播感染可能。但該研究當中的有效劑量高,透過吃天然食物的飲食方式較難達到該用量。

平日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量攝取含單寧酸食物維持健康

一般我們認知單寧酸除存在紅酒中,也廣泛存在於堅果、蔬果、莓果、高粱、乾豆、香料、茶咖啡…...飲品當中。營養師整理以下,含單寧的主要食物來源,及建議選擇的清單項目,提供讀者參考。

100g食物所含的單寧含量。林雨薇營養師提供圖/100g食物所含的單寧含量。林雨薇營養師提供

堅果類

核桃-1400mg(含量最高,建議連皮一起食用)

葵花子-120mg

杏仁-43mg

蔬菜

菠菜-20mg

空心菜-19mg

紫洋蔥-10mg

水果

蘋果-160mg

香蕉-40mg

綠豆-140mg

莓果

黑莓-390mg

藍莓-80mg

覆盆子-70mg

飲品

咖啡 360ml/杯-198mg(含較高咖啡因)

綠茶500ml/杯-170mg

可可250ml/杯-103mg

紅酒150ml/杯-15-32mg(酒精小心肝臟負擔)

香料

肉桂-50mg

丁香-95mg

薑黃-34mg

如何從飲食攝取單寧酸?。林雨薇營養師提供圖/如何從飲食攝取單寧酸?。林雨薇營養師提供

想攝取單寧酸,先了解單寧酸特性

想從食物補充單寧酸,單靠吃而忽略單寧酸特性,恐怕事倍功半,又影響消化,甚至造成身體減少營養素吸收!建議從單寧酸特性,在依循特性找到合適飲食方式,會更健康有效率。

單寧酸有以下3項特點,首先單寧酸為水溶性多酚類,經過水煮、浸泡容易溶於水中,這樣會減少攝取。第二點單寧酸容易與食物當中的蛋白質會結合,不僅降低單寧酸吸收,還會影響蛋白質消化,另外,第三點,飲食吃單寧酸會干擾食物鐵質的吸收,影響降低身體總鐵攝取量。

為此,我們該如何從飲食,有技巧攝取單寧酸?

6種健康攝取單寧酸的方法

1. 養成吃堅果習慣(每天約1湯匙)
2. 葉菜川燙後即食(勿過度烹煮,盡量減少單寧酸流失)
3. 香料入菜(咖哩飯、肉桂可可)
4. 吃新鮮水果/莓果
5.飯後1小時半,喝杯綠茶或咖啡
6. 避免與大量紅肉/海鮮或保健食品(鐵劑)一起吃

最後小叮嚀

其實我們不一定要喝紅酒才能補充單寧酸!

如果你是紅酒迷,對紅酒愛不釋手,也請酌量飲用,男生每天不要喝超過320ml(約2杯紅酒),女生不要超過160ml(約1杯紅酒),養生又能兼顧個人喜好!

<參考資料>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20; 10(12): 4538–4546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0, 71(5): 1147–1160.

※本文作者為林雨薇營養師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林雨薇 營養師】/【Instagram:林雨薇 營養師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