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先鋒》是由英國牛津大學兩位科學家——疫苗學教授莎拉・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與臨床生物製造機構主任凱薩琳・格林(Catherine Green)親筆合作的書,內容記述了在全球疫情的危急時刻,兩人如何攜手與病毒競賽,在最短時間內成功研發出牛津AZ疫苗的過程。
這本由兩位科學家親自撰寫的書,內容高潮迭起,好讀易懂,更提供我們許多可資借鏡之處。
首先,透過此書可以瞭解到,AZ疫苗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研發出來,絕非偶然。負責研發的科學家——牛津大學的疫苗學教授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女爵,長期投入伊波拉疫苗的研究與開發,因此當新冠疫情告急、研究經費還沒著落時,她可以快速地將研究平台移作新冠疫苗的前期規劃,爭取疫苗研發時間,最終對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
對吉爾伯特女爵來說,AZ疫苗的研發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意外的插曲,但如果沒有先前研究伊波拉疫苗的平台和經驗,AZ疫苗的開發可能就大不同;這讓我堅信每一件偉大的事能在短時間內成功,其實是奠基於過去的準備。就像人生一樣,有時候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
這點讓我相當有感觸。我大學念的是公共衛生學系,研究所念醫務管理,後來在工作、教學上都以醫管為主,沒想到疫情爆發後,讓我過往讀的公共衛生專業派上用場。我希望此書可以帶給年輕人一些鼓勵,讓他們知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專心投入學習各種知識跟技能,可能有一天就會派上用場。
我尤其推薦研究生物領域的朋友來讀這本書,因為書中提到許多疫苗研發的過程與概念深具啟發性,從事生物醫療、人類醫學、生技醫療等領域人士讀完應該會有很大的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可一窺吉爾伯特女爵在面對AZ疫苗緊湊、嚴謹的開發工作之外的另一面,包括陪家人度假、日常的生活等等,展現西方科學家即便在面對工作上的高度挑戰與困境時,依舊以從容不迫的態度完成任務。
其次,在《疫苗先鋒》書裡還談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經費。很難想像,從事這麼偉大研究工作的吉爾伯特女爵也要面臨「找錢」的煩惱,但這的確是從事醫學研究者面臨的共通問題。
其實,不管是疫苗的研發,或基礎醫學的研究,都是需要長期、不間斷的研究人力與經費投入,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從AZ疫苗的開發案例上,可以看出英國政府挹注的大量經費對疫苗研發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這次疫情也讓許多國家體悟到疫苗是國安議題,平時就要高度重視,而不是等到疫情出現才覺得疫苗很重要;尤其是面對未來,仍可能出現不同的新興傳染病,我們政府也該及早重新思考資源配置問題。
圖/Pexels by Nataliya Vaitkevich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的疫苗覆蓋率相較於鄰近的韓國、紐西蘭、新加坡等國,其實是相對不理想的疫苗覆蓋率,特別是在長者的疫苗施打覆蓋率上。65歲以上的長者,紐西蘭、韓國都已達到九成三以上,台灣只達到大約八成,75歲以上則只有七成三,而且這只是兩劑的覆蓋率。
從這樣的數據可以得知,有部分長者容易受到一些訊息的影響,像是疫苗的副作用等,而產生不同的決定。從公衛的角度來說,這個結果會讓全體民眾的健康受損,在疫苗覆蓋率不足的情況下,染病的致死率會比較高。因此,該如何獲取民眾的信任,就成了政府與公衛學者的當務之急。怎麼以更積極方式,或透過不同管道澄清被誇大、誤解的訊息,消除民眾對疫苗的疑慮。
除了衛教宣導,疫苗覆蓋率也可透過政府適時制度性的規劃來達成。以疫情一度緊繃的新加坡為例,長者覆蓋率之所以快速上升,源於政府宣布「不施打疫苗者,染病要自費醫治」政策,施打率馬上大幅上升;韓國則以放寬賠償金的解釋範圍作為施打誘因;歐洲有些國家則以罰款、或是無法進入餐廳等措施,雖然招致反彈,但對於增加施打意願確實有正面助益。
新冠疫情至今已經兩年多,目前全世界都已朝向「與病毒共存」方向進行,讓民眾慢慢恢復過去的生活。要達到與病毒共存,前提就是疫苗覆蓋率要高,並在一定比例的民眾感染後,阻斷病毒感染的路徑,讓病毒逐漸「流感化」。
在此前提下,我們更要認清打疫苗的目的不再是避免被感染,而是避免重症和死亡。過去沒有相關的「考古題」可參考,但這半年來,全世界多數國家都經歷過同樣的疫程,對於有打疫苗、打完三劑,以及沒有打疫苗的致死率,世界各國的數字都很接近。以英國為例,去年12月16日到今年1月16日,有300多萬人感染Omicron,死亡5千多人,致死率為0.18%,其中80歲以上完全沒有接種疫苗的致死率為22%,但打完三劑的致死率僅有1.8%,相差十幾倍,這是非常清楚的科學證據。
因此,從政府到公衛專家學者,還是要透過多元宣導方式來提升接種率,也要呼籲民眾要相信科學證據,才能讓台灣早日回復正常的生活。
※ 本文由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授權提供,更多內容請看天下文化出版《疫苗先鋒:新冠疫苗的科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