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時,偶而會有一些看起很健康的民眾,拿著最近才做完的身體檢查報告,神情緊急地訴說「骨密度超低」,且顯得很徬徨無助,他說「我的骨密度很低很低,怎麼辦?我才32歲而已,怎麼辦?聽說骨密度會隨著年紀增大,而逐漸降低,那我老了以後怎麼辦?會不會骨折?我已經緊張好幾天了,我還有救嗎?」,面對著像是連珠炮一樣的一連串問題,令人覺得危機重重。
但接過他的健檢報告一看,身體檢查報告都很正常,沒有肝、腎、心肺、腸胃膽等問題,生化檢查和全血檢查結果也都在正常範圍內,唯一的「異常」是脊椎的骨密度T值為-1.3,右側全髖部骨密度的T值為-1.5,右側股骨頸的骨密度的T值為-1.4,這些結果為骨量較少,但在32歲的年紀而言,其實都還算好,但不知道為什麼會引起他那麼緊張。因此在看完他提供的報告後,一定要給予適當的溝通和衛教,要不然會他會一直緊張下去。
臨床上根據雙能量X光吸收骨密度儀的檢查,當腰椎或髖部的骨密度T值大於-1為正常,小於-2.5是骨質疏鬆症,這位病人的骨密度T值為-1.3,-1.4, -1.5,介於-1和-2.5之間,為骨量缺少情況,情況也不嚴重,但對這位病人而言,竟讓他感到很大的壓力,令人於心不忍。
人的骨密度與年紀增長的關係
讓我們談一下人的骨密度與年紀增長的關係。人在出生後,經過幼年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都是成長期,在生長過程中會累積骨量,在這些時內,骨量呈現正成長,骨量會愈來愈多,生長期間攝取足量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從事適量運動,有助於累積骨量。
進入中年期,骨量的增減達到平衡,每天的骨合成和骨吸收量為平衡,可維持正常的骨代謝和骨再塑,讓骨量和骨骼結構達到最適當狀態,在這段時間內,從事適當營養補充和運動量的人,可彌補青少年期未適量運動或攝食鈣量不足的後果,有些人的骨量還會再略微增高。
進入老年後,骨吸收量大於骨合成量,骨代謝呈現負平衡,使骨流失而骨量減少,尤其在停經後(女性),或年老後(65歲),情況會加重,引起骨質疏鬆症,這些情況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分為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臨床上有些疾病或藥物等,會增加骨流失,導致骨量減少
有些人在停經前,或在中年時,可能出現骨密度低的情況,臨床上有些疾病或藥物等,會增加骨流失,導致骨量減少;常見的疾病如甲狀腺疾病、副甲狀腺疾病、肝病、腎病、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胃切除、腸道吸收不良、乳糜瀉等,或使用化學治療藥物、類固醇等,也可能會使骨量減少,這些情況即為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人的骨密度由遺傳決定比例佔70-80%
再回到這位病人,他才32歲,正值壯年,身體健檢的報告都正常,未發生引起續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病況,骨密度T值為-1.3至-1.5,只是骨量稍低而已,應該從基本改進做起即可;但有些人很想要在短期內,「立即」增高骨密度,但人的骨密度由遺傳決定的比例佔70-80%,若沒有良好生活型式和從事適量運動時,最多只能維持骨密度而已,很難達到病人的希望目標,常常令人失望。
骨密度低就一定會骨折嗎?
即使有些病人想要求使用藥物,來增加骨密度,可是病人才只有32歲,還是要諮詢醫師此種治療方式合適與否?另外要考量的是,骨密度低就一定會骨折嗎?其實病人的年紀為32歲,骨密度T值低,代表的意義是骨量低,未必表示骨品質差,也未必表示骨強度變差,所以骨折風險未必增高。因此以停經前婦女和年紀在50歲以下的男性而言,骨量低於-2.5並不代表很容易引起脆弱性骨折,應注意防範跌倒和意外,也改進生活型式運動和營養,會比較實際。
發現骨密度T值低先不必過度緊張,應該先諮詢醫師全面評估
因此,中年人接受健康檢查時,發現骨密度T值低時,不必先過度緊張,應該先諮詢醫師,全面評估,但也不可大意,須檢討生活型式,排除續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和運動,此外,可進一步檢測血清中的維生素D濃度,評估骨代謝狀態等,提供參考。骨骼強度需要有良好的材質和結構,要避免跌倒造成損傷,才能維護骨骼健康。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