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北榮院長陳威明拚成國際骨肉癌權威 | 健康遠見
防癌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北榮院長陳威明拚成國際骨肉癌權威

雜誌原標題:陳威明:病人是老師,讓我看見生命的堅韌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北榮院長陳威明拚成國際骨肉癌權威 陳威明在人才輩出的醫界,贏得同業尊重、同仁肯定、病患信任。蘇義傑攝

今年1月16日,國際骨肉癌權威陳威明接掌台北榮總院長,讓紛擾多時的北榮院長人選風波塵埃落定。行醫34年來,陳威明如何在高手如雲、人才輩出的醫界,贏得同業尊重、同仁肯定、病患信任,進而創造出令人稱頌的醫療奇蹟?

醫師幾乎都是人中龍鳳,成績優異不在話下;但,想找到「仁心仁術」的全方位醫師,卻是鳳毛麟角。

「今年台北榮總誕生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就是新院長陳威明,」北榮骨骼肌肉放射線科主任吳宏達說,他讀陽明醫學系時(現為陽明交大),就展現領導人魅力,破紀錄當了兩屆班代。

北榮放射腫瘤科醫師蕭正英佩服說,醫師必須具備六大核心能力,他全都做到,且發揮至極大化,尤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照護,贏得口碑。

《遠見雜誌》在6月號特別報導了陳威明院長與北榮的故事,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與王力行發行人,特贈本期《遠見》1000本予北榮團隊。圖/《遠見雜誌》在6月號特別報導了陳威明院長與北榮的故事,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與王力行發行人,特贈本期《遠見》1000本予北榮團隊。

留電話號碼給病患,串起醫病「生命線」

4月28日,台灣單日新冠確診人數突破1萬大關,北榮骨科診間卻像菜市場般擠滿人潮。下午1點半的門診,提早在11點半開始,是專為非雙北病患而設立的。

身高183公分、一頭白髮的陳威明開完會趕往第三醫療大樓,人還未到診間,大老遠就跟病患打招呼。此時的他已上班超過五個鐘頭,早上6點多交辦副院長事務後,7點進辦公室,密密麻麻行程等著一項項完成。

由於病人眾多,他得穿梭於三個診間。第一診間專看骨肉癌,查閱X光片後、對20幾歲病患說,「相信醫師已打電話告訴你報告結果。」隨即請病人起來走路,並舉起右手跟對方擊拳,「恭喜你,每半年回診就好了,如有任何問題,不要忘了打生命線,」「院長,我記得號碼,」青年滿心歡喜離開。

每年台灣約有百餘位骨肉癌患者,以10至20歲居多。陳威明鬆了一口氣:北榮又幫國家找回一個年輕的力量。

「幾乎沒有醫師會給電話號碼,」北榮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洪君儀說,「骨癌惡化速度快,威明公(同仁對資深前輩的尊稱)希望病患能得到即時協助,所以被喻為生命線。」

陳威明還主動告知檢查結果。年輕沒助理時,利用兩台手術間的空檔,看片子、查報告跟病人說,「恭喜你檢查正常,不用回來看門診。」「一通電話只花幾塊錢,我每月多支出幾千元,中南部病人卻能省下一天時間,很值得。」

陳威明「將心比心」醫治病人,全台患者慕名而來,從一個診間增加到三個診間。蘇義傑攝圖/陳威明「將心比心」醫治病人,全台患者慕名而來,從一個診間增加到三個診間。蘇義傑攝

無微不至的照護,不讓病人奔波

發自內心的「無微不至」,讓跟隨21年的洪君儀為之動容,「威明公比病患還著急,拜託吳宏達醫師快點安排核磁共振掃描,也催促我早點擠出病床,」住進兒童病房的患者都提高到40歲了。

他甚至跟洪君儀商量,可以不要讓病人回門診,只為了看一眼傷口,再決定是否安排化療嗎?「妳放心啦,我病人的傷口都處理很好才出院,可以直接排時間。」

還勸導病患不需要「無差別」自費手術、主動幫年長者安排寬敞靠窗的健保床位,被封為「陳健保」。口耳相傳後,全台病患慕名而來,從一個診間增加到三個。

看完第一個病人,陳威明轉到第二診間。他熟稔地將病患的腳放在自己腿上彎折檢查,病人不禁哀嚎。「大姊,妳下來走走看,是不是順暢多了?」婦人點點頭。他轉向家屬,「太太不用坐輪椅了,可以去還輪椅,多運動復健,腳才是自己的,現在去驗血,待會兒回來看報告。」

別小看這台輪椅,貼心就藏在細微處。陳威明知道弱勢家庭無力負擔,且僅需短時間使用,請北榮身障重建中心出租,每個月酌收100元。

從清晨忙到午夜,30多年如一日

陳威明就在三個診間來回奔波,看完已晚上9點多。但「今日事今日畢」的他又回院長室批公文,直至深夜11點30分,終於換下醫師袍。此時,他的夫人、北榮眼科醫師林佩玉已備好一碗熱騰騰的麵等著。

凌晨入睡的他,隔天6點多就到院準備第一台手術。「從清晨到午夜」的作息已持續30幾年。「這種日子不是人過的,他當上院長公務繁忙,又要擠出時間看門診、幫病人開刀。我只有佩服,一點都不羨慕。」一般病理科主任陳志學說。

春節前夕,骨肉癌關懷協會舉辦忘年會,遲遲不見其身影,打電話提醒,又等了一小時。「威明公太累了,批公文批到睡著了,」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說,年前說要與骨科部同仁一起吃便當,都排不出時間。

陳威明擔任副院長時,開始推動綠化工程,現在北榮四處鳥語花香,已成全台最美的生態醫院。陳威明攝圖/陳威明擔任副院長時,開始推動綠化工程,現在北榮四處鳥語花香,已成全台最美的生態醫院。陳威明攝

為何陳威明日理萬機,仍堅持要看診、手術?

其實,他也曾疑惑是否要繼續當醫師?2009年,當首次目睹病患在手術台上失去生命,心跳顯示器變成一條線時,整個人癱軟無力。儘管家屬毫無責怪,事前已知機會渺茫,因病人生不如死,苦苦相求試試看。但他仍內疚難過,自發穿了一星期的黑色襯衫以示哀悼。

當時,陳威明很猶豫,「以後是否要勸說病人不可能成功,不要再開這種刀了?」但骨子裡流著「救人」的血液:想起五歲的胡逸庠動過二次骨骼移植、九次手術、60多次化療及24次放射線治療,卻從不放棄希望,樂觀勇敢面對;想到知名插畫家阿布被診斷出五年存活率僅4~38%的骨盆惡性腫瘤……,這些在鬼門關前的孩子,都被救回來了。

「我看見生命的堅韌,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北榮骨腫瘤中心能有今天的成績,都是病人教會我們的,」陳威明感觸良多,很多職業無法體會救人一命的快樂,當患者活過來的那一刻,是難以言喻的成就與喜悅。「不管我做到什麼職位,都不會中斷手術,除非刀法落伍了……,」他不忘初心。

仿效李源救世故事,踏上行醫之路

然而,這個來自台南六甲的鄉下孩子,能成為有口皆碑的醫生,是其來有自。

從小聽母親說,有個好醫師李源幫窮人看病不收錢,鄉里盛傳「若戶李仔源看,過溪就好一半」(台語),李源的孫子剛好又是他小學同學。

李源行醫救世的故事、母親「樂善好施」「有量才有福」的身教言教,深深影響著他。「幼年就知道什麼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很自然走上從醫這條路,」幾年前被選為全國六甲醫師聯誼會會長,才得知故鄉是全台醫師密度最高的地區。

回想當年,從陽明醫學系畢業,分發到台中榮總實習,莫名其妙被恭喜「中大獎」。當他踏入病房,惡臭撲鼻而來、隔壁床的簾子拉滿拉緊,終於知道同學為何避之唯恐不及了。

看著榮民伯伯巴掌大的褥瘡,他戴上三層口罩,利用休息時間,每天三餐各花半小時幫忙清洗、換藥。那一幕歷歷在目:老榮民傷口開始長肉,病房不臭了,當他要轉到別科實習時,老伯的女兒拿了張卡片、哭著道謝。

對23歲的實習醫師來說,這是直擊人心的一刻。他感受到行醫的魅力,「幫助病人康復又能從中獲得快樂,」下定決心照顧好每一個病人。畢業時,獲得最佳臨床實習醫師1萬元獎學金,這個信封袋至今仍然保存在陽明交大醫學院院史館。

一天16台刀家常便飯,締造北榮奇蹟

30幾年來,他完成三萬例手術(關節疾病、骨折、骨腫瘤),創新包含膝關節及髖關節人工關節微創手術、高難度脊索瘤手術、發揚光大骨腫瘤的生物性重建,醫治無數病人,感謝卡多達數千張,裝滿幾十本「六公分厚」的A4檔案夾。

他應該是北榮有史以來,開刀人數最多的醫師,一天16台刀家常便飯,被視為北榮奇蹟。

擁有顯著的績效及口碑,院內都賭定「他一定會高升骨科部主任」。但2015年人事令公布時,卻被安排接最冷門的身障重建中心主任職務。他坦承,當時確實有一點委屈和失望,但回過頭來看,摔這一跤反而是好事,藉此檢視自己到底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有什麼需要再學習之處?

落寞僅一天,又生龍活虎投入新職務。他跟學生說,你們來看看,辦公室有專用廁所,還有停車場鎖匙,不怕深夜開完刀,車子被鎖住。「威明公還學會用電子章批公文,在電腦上操作給我看,他從不抱怨,充滿正能量,」吳博貴沒遇過情緒管理這麼好的老師。

當時位於地下室的身障中心被喻為「魔界」,暗黑又髒亂。沒人想到冷板凳竟被他坐熱了,不僅窗明几淨,還轉虧轉盈。組長王馥庭說,「原本還有北榮人不知道有這個單位,威明公當主任後,才逐漸被看見,至今仍給予經費支持。」

王馥庭最感動的是,數十年來,同仁開著二手車到偏鄉幫弱勢修輪椅,常半路拋錨。陳威明馬上募到新車,確保行車安全並提升服務品質,身障中心因此獲得2021國家品質獎「社區服務組」銅獎,金銀獎從缺。

勇於承擔篩檢重責,使命必達

2017年當上副院長後,陳威明又克服不少難題。當時有個老太太,從2013年起霸占病房不走,歷屆主管均莫可奈何。他常送包子關心,花九個多月時間,融化老太太的心,最後轉到護理之家。對他而言,「她不過占了一張床,當然可以請警察趕走,如果回家後出意外,怎麼辦?同理心對待病人,就能理解她為何不想出院。」

這幾年來,他逢年過節都準備包子,以及老人能吃的東西去探望她,建立起如家人般的情誼

去年6月,北榮還完成大規模PCR(核酸檢測)任務。當京元電爆發群聚感染,恐危及封裝產能時,他接到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的電話,希望協助5000人的採檢,隨即應允「戮力完成」。

由於是史上首次大規模篩檢,醫護人員不免擔憂,他率領主管參與。大伙全副武裝,用膠布封住任何有縫隙處,幾乎密不透風。當天豔陽高照、氣溫逼近36度,同仁奮戰數小時後,有人中暑而體力不支,脫掉防護衣休息。陳威明還憂心詢問,「你們身體受得了嗎?要不要休息久一點?」

北榮團隊創紀錄用18個小時完成5000人篩檢,陸續接獲台北濱江、萬大果菜市場、環南市場等任務,總計做完1萬1218人次篩檢。今年5月17日,又派遣團隊進駐自由廣場篩檢站,進行採檢與看診服務。對此,他感謝同仁每次均爭相恐後參與。

疫情期間,陳威明專注公務,低調以對紛擾的院長人選風波。懸而未決的人事案,終於在今年元月16日塵埃落定。

這一刻,許多北榮人喜極而泣。北榮放射治療科醫師陳一瑋說出眾人心聲:「大家都很高興有這樣的院長,」他比任何人都激動,目睹陳威明蹲在病床下,幫母親脫鞋檢查再穿上鞋;他罹患骨癌的姪女,也是威明公的病人,手術成功後結婚生子,擁有健康人生。

病患的「陳爸爸」,貼心送包子止飢

骨肉癌關懷協會祕書長陳木義因兒子骨癌被轉介到北榮,首次踏入診間,陳威明隨即揮手,「學長,我已經等你兩天了。」他不僅看過X光片,還獲悉家屬是建中校友,拍拍孩子肩膀說,「放心,陳爸爸會好好幫你治療。」陳木義嚇一跳:「我們素昧平生,怎麼會有這麼熱情的的醫師?」

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一位家屬說,女兒隔壁床是陳威明的病人,每次巡房都會聽到:「陳爸爸來了,有什麼要問我的嗎?我會盡力幫忙解決。」甚至跟我點頭問好,女兒不是他的病人,也拿到一顆包子。

陳威明專為病人準備的包子,已成骨科病房最美的一道風景。他擔心下午刀的病人等候過久,交代可以吃包子止飢,只要空腹8小時就能手術。

病患可能會淡忘治療過程,卻永遠記得「陳醫師送的那一顆包子」。

他很快又迎來「師公、師奶殺手」的名號。陳木義跟診多年,證實陳威明不分貧富,都將病患的腳放在腿上診斷,沒有家人陪伴的,還會幫忙脫鞋、穿鞋。「稱年長者大哥、大姊,阿公阿嬤聽他這樣一叫,腳都好了一大半,就算要等兩小時,都心甘情願。」

對同事、學生也是如此。陳威明在診間叫咖啡,從不忘行政同仁。有次助理送咖啡、蛋糕給王馥庭,「從診間到中心10分鐘路程,拿到咖啡還是熱騰騰的,誰會不感動?」她細訴貼心小故事,不只我還有很多人,逢年過節都會收到他署名、親筆寫祝福的禮物。

由於北榮是公務機關,考績甲等有一定比例規定,他發現大多數都表現良好,迫於無奈卻要打乙等,自掏腰包給乙等同仁一個紅包,表達歉意及感謝一年辛勞。洪君儀說,「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看到陌生女士無法倒車停車,主動幫忙;聽路人通知有隊友體力不支,從山下快跑衝上去,一路攙扶到平地。

他的身教言教影響著學生。有一次,吳博貴跟診,病患切片檢查是惡性腫瘤,威明公輕鬆與阿姨話家常後說:「報告跟我們預期的一樣(指惡性),但沒有關係喔,手術非常成功,不用擔心,妳很健康,」病患跟家屬鬆口氣,面帶笑容離開。「同一件事透過不同的表達,病人感受天差地,威明公說話的藝術太厲害了,讓我體會到原來當醫師可以這麼有趣、有意義,」他當下決定專攻骨腫瘤。

教學生手術時,分享完個人經驗,就放手讓他們主刀,遇到困難,馬上接手處理。「這樣做,得付出三倍的指導時間,他是恨不得將所學全部都給你,就怕你不學,」住院醫師有感而發。

用心記住每人名字,遇事不亂、高EQ

陳威明坦言受到恩師、前骨科部主任羅惠熙影響,「如果不是羅主任給我機會,年紀輕輕就參與艱難手術,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也應該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他視同事、學生如家人,用心記住每個人,連剛來的住院一年醫師都能叫出名字。踏入病房時,總熱情招呼,「某某,我來了,有需要幫忙的嗎?」

2007年,陳威明帶同仁攀登八通關大山,有年輕住院醫師失蹤,他留在現場指揮調度,用盡所有資源協尋,堅定地對同事說,「如果沒有找到某某某,我不會回北榮。」隨著時間滴答流逝,同事們開始萌生不好預感。三天後,陳威明感謝上蒼,找到受輕傷的醫生返回台北。

蕭正英豎起拇指說,高智商不稀奇,很少有EQ這麼好的人,陳威明遇事不亂、沉著應戰;從不口出惡言,也沒見過他發脾氣罵人。

他說過最重的話是「God damn it」,但幾小時後,會故意撞學生的手肘話家常。吳博貴說,明明是我們不聽勸告做錯事,他自覺不好意思,藉此表達歉意,這已成為師生間的交流密碼。

不忮不求,把北榮院長視為最後公職

回顧34年的醫師生涯,陳威明一直追隨恩師羅惠熙的腳步,期許能像他一樣成為骨科部主任,照顧好病人、同事與學生,人生就圓滿了。剛滿60歲的他真情流露,「我從未想過要當副院長、院長,北榮院長是我最後一個公職了。」

他娓娓道來,思緒飄回山明水秀的故鄉,這裡開啟幼小心靈對山林的好奇探索,從此愛上登山、攝影。隨即哼唱起六甲國小校歌「古蹟赤山巖,名勝珊瑚潭,平疇沃野,民風純樸,六甲增光芒……」一字不差。

從小受大自然陶冶,台灣的「百岳之美」早已魂縈夢迴千百回,還有60幾座等著他挑戰。退休後的陳威明最想帶家人看遍山川大河,透過鏡頭將美麗寶島留在一幀幀相片裡。

陳威明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骨科教授、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主席
傑出事蹟:
1988年 至今完成3萬餘例骨科手術,照護台灣六成以上骨肉癌病患
1996年 迄今獲北榮優良教師及陽明大學網路教學評鑑優良教師逾20次
2005年 研究論文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台灣骨科唯一研究文章
2013年 獲北榮醫教奉獻獎
2016年 率北榮骨庫成功研發新一代海綿骨碎片,提升骨骼移植品質
2014、2017年 率骨腫瘤團隊、身障重建中心團隊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銀獎 2018年首屆台灣義行獎得主、獲選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2021年 公務人員傑出貢獻個人獎得主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