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染疫康復人數也愈來愈多。但就有不少確診者反應,即使已經解除隔離、快篩檢驗陰性,但康復後仍出現疑似後遺症的不適症狀,尤其以乾咳不止、頭痛、胸悶最常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又該如何改善呢?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廖唯宇醫師表示,這和感染新冠肺炎時的熱症轉為陰虛症狀有關,中醫在臨床治療上會以養陰潤肺進行調理。
隨著Omicron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本土確診人數增加,康復後仍留有不適症狀的人數也跟著增長。36歲的吳小姐在5月初感染了Omicron病毒,現在已經陽轉陰康復,但仍會乾咳、胸悶與頭痛,持續了將近兩週,吃普拿疼與止咳藥仍不見好轉,生活與工作方面都大受影響。
確診解除隔離仍喉嚨痛、乾咳、胸悶、頭痛?肺陰虛及發炎是關鍵
廖唯宇表示,不少確診者在解除隔離一至兩週後身體仍有不適,大多有咳嗽、胸悶與喘、頭痛,乏力等症狀。因為Omicron病毒的特性在中醫來看主要是肺熱脾寒,而中醫的「熱」在西醫指的是發炎,因此病人在罹病當下可能有明顯的喉嚨痛、咳嗽黃痰,且生病期間熱久傷陰、久咳傷氣,病人在康復後大多會轉為陰虛、氣虛的體質,肺陰虛便容易造成乾咳氣喘、胸悶,而頭痛則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還在。
圖/桑菊飲含有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連翹、甘草、葦根等八種藥材,能幫助病人清熱、益氣、緩解乾咳的症狀。恩主公醫院提供
應對肺陰虛的狀況,廖唯宇醫師表示,治療以養陰潤肺為主,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通常會開立含有連翹、薄荷、桑葉、菊花等中藥材的桑菊飲,能幫助病人清熱、益氣、緩解乾咳的症狀,而病人也可以透過按摩風池穴、大椎穴,緩解頭痛。
圖/不少病人康復後仍會頭痛,中醫師建議透過按摩大椎穴(圖左)、風池穴(圖右)來緩解。恩主公醫院提供
擺脫新冠肺炎後遺症,多休息少熬夜、飲食忌油炸上火加速恢復
近期另一個被大家討論的後遺症「腦霧」,研究期刊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損害腦神經細胞,造成病人常有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疲乏等症狀,也可以透過石菖蒲、鬱金等等的中藥,輔以針灸,幫助生活回到正軌。
由於染疫康復後多數人仍會因後遺症而感到身體不適,醫師提醒,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若需服用中藥調理,建議透過合格的中醫師開立,並多休息、避免吃冰、熬夜、炸辣等重口味食物,不讓發炎傾向加重,加速體力恢復健康。
圖/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廖唯宇醫師表示,不少確診者在解除隔離一至兩週後身體仍有不適,大多有咳嗽、胸悶與喘、頭痛,乏力等症狀。恩主公醫院提供
(本文由恩主公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