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至今已多年,保持社交距離一直是用來避免感染的主要方法。由於銀髮族是「中標」的高危險族群,常會被勸告儘量不要外出,而因故未打完疫苗者更是都關在家中。
但生活總是這樣,對長輩的身心健康似乎會帶來負面影響。一份不久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絡開放》(JAMA Network Open)的報告就指出,年長女性不時覺得孤獨或離群索居,未來得到心臟病的風險會攀升。
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公衛暨行為科學專家娜塔莉·葛拉斯基(Natalie Golaszewski)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助下,針對一項本土的大規模調查所獲數據資料進行整理。
參與的個案全為停經婦女,總數高達5萬7825人。這些人在2011年至2015年期間共完成兩次評估孤獨感和社會支持的量表。後續追蹤到2019年,經調閱就醫相關紀錄,最終有1599人罹患心臟病。
統計發現,社會孤立、孤獨感和心臟病罹患風險有密切關連性
統計發現,社會孤立、孤獨感和心臟病罹患風險有密切的關連性。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社會孤立和孤獨感分別會增加當事人8%、5%的心臟病罹患風險。
而相對於經歷低度孤獨感和社會孤立者,自認經歷高度孤獨感和社會孤立者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大幅攀升27%。上述發現,即使考量肥胖、糖尿病、憂鬱症、抽菸、缺乏運動等其他因素的干擾,結果依然相同。
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是完全不同概念
研究者表示,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社會孤立意謂遠離人群,例如無肢體接觸、看不到人或不與人交談。至於孤獨則是一種感覺,就算經常與他人交流或往來,也可能會感到孤獨。兩者可以同時發生,並不會相互排斥。一個人處於社會孤立,未必會感到孤獨,而相反的,一個有孤獨感受的人未必處於社會孤立。
隨著疫情的蔓延,社會網絡逐漸萎縮,老年人更易受到社會孤立和孤獨感的威脅,可能演變為慢性狀態。而以往文獻證實,女性在這方面會比男性還要來得嚴重。
減少心臟病發機會,從培養休閒嗜好、維持基本人際互動開始
有鑑於此,其強調對於長輩心理衛生的注意,特別是女性。建議平時應多給予關懷,鼓勵主動聯繫親友,維持基本人際互動,並培養休閒嗜好,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相信照顧好她們內心的社會需求,無形中也能減少心臟病發的機會。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