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腦霧會導致永久腦損傷、失智症狀?5大QA一次解答 | 健康遠見
Omicron

腦霧會導致永久腦損傷、失智症狀?5大QA一次解答

腦霧迷思和釋疑!
腦霧會導致永久腦損傷、失智症狀?5大QA一次解答 腦霧會導致永久腦損傷、失智症狀?5大QA神經科專科醫師一次解答。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自從「腦霧(Brain Fog)」的困擾開始被全球關注,臨床上也有愈來愈多人受到思緒遲鈍、身心倦怠之苦,便有許多新聞和媒體針對腦霧發表文章或影片,但某些標題和內容在沒有陳述清楚的狀況下,造成社會大眾許多誤解和恐慌,因此我針對幾項迷思,作一些解說,希望我們都能一起開始正確理解「腦霧」: 

鄭淳予醫師提供圖/鄭淳予醫師提供

腦霧是疾病嗎?

「腦霧」是描述一群綜合症狀的表現,並不是一個診斷。有許多疾病都會出現健忘失神、倦怠渙散的腦霧「症狀」,因此它是一種身體的警訊,重點是認識導致腦霧的原因,常見容易導致腦霧的疾病包括

▍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可能產生「新冠長期症狀」或「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的症狀表現之一。

▍長期失眠:總是難以入睡,或是淺眠,包括整晚多夢或頻尿,或是天未亮就早醒睜眼的人。

▍慢性疼痛:除了常見的頭痛,或是慢性關節炎、病毒感染後的神經痛,或是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

▍情緒問題:憂鬱、焦慮或恐慌的人。

▍慢性頭暈或暈眩症。

▍處於更年期或經前症候群的女性朋友。

▍腸胃道疾病:消化吸收不良或蠕動異常的人,譬如腸躁症。

▍癌症相關的化學治療之後。

▍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過敏。

鄭淳予醫師提供圖/鄭淳予醫師提供

腦霧會直接造成失智嗎?

出現腦霧就會失智嗎?當然不一定會,腦霧不是致病原因,出現腦霧症狀是一種結果的呈現、是身體給的警訊。因此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為什麼我會開始腦霧了?」

這意味著我們已經讓大腦處在某種威脅中,或是慢性疾病、發炎感染、疼痛,或是飲食失調、情緒疾患、睡眠或日夜節律紊亂等等,若完全不理會,讓神經系統持續受到這些傷害,才是讓自己暴露在腦退化的風險中!

如果把失智症比喻作電腦的硬碟壞軌,代表我們再也叫不出需要的檔案;而腦霧就比較像是電腦因為過熱暫時當機,重新開機,或把硬碟重整一下,就可以繼續運行地很好。

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雖然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目前為止,臨床上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症的方法,也就是說它的病程多半都是緩慢退化,幾乎不可逆轉,但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其中也會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而避免發病的!

仍有將近40%的失智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積極調控的,也因此,好好照顧自己的腦神經系統,從現在開始就積極改善腦霧,對抗腦霧—就是為預防失智來儲存腦本!

鄭淳予醫師提供圖/鄭淳予醫師提供

新冠腦霧是什麼?

這是病人在罹患新冠肺炎之後,可能產生「新冠長期症狀」或「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的症狀表現之一,發表在《刺胳針》醫學期刊統計將近2千人發現,感染新冠肺炎後,有七成的病人至少出現了一項新冠長期症狀。蒐集統整了將近60個研究結果的統合分析,也顯示在罹病半年後,仍有將近五成的病人,會持續受到新冠長期症狀的影響。

「新冠長期症狀」通常是在感染後三個月內會發生的症狀群,主要症狀包括 :

▍疲勞

▍腦霧(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力下降或辭不達意)

▍頭痛、頭暈或耳鳴

▍失眠、做惡夢

▍心悸、胸悶或胸痛

▍慢性咳嗽、呼吸不順或覺得喘

▍腹瀉、胃痛或食慾下降

▍肌肉疼痛、肢體痠痛或刺麻感

▍焦慮或憂鬱

▍味嗅覺失調

▍發燒或紅疹

陸續已經有分析發現,即便感染時肺炎症狀不嚴重但後續還是有出現新冠腦霧的風險。大學醫療網絡(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是加拿大頗富盛名的研究組織,團隊統整了將近40多個研究結果,證實了在罹病至少三個月後,五人之中有一人仍持續受到認知功能退化的困擾 。

紐約西奈山醫療體系(Mount Sinai’s Center)非常專注於新冠後遺症的復健和治療,2022年1月所發表的研究中,團隊就發現在約莫一年的追蹤裡,有高達六成的病人出現了腦霧現象,後續仍舊全職工作的人,由原本的七成降至四成。

全球的科學家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研究,透過直接蒐集病人的腦組織、腦脊髓液、腦部影像、大型流病調查、實驗小鼠等,從各種角度著手,試圖去釐清新冠病毒傷害腦神經系統的路徑。

❝病毒會讓大腦產生「神經性發炎」,也會傷害血管的內皮細胞(Endothelial dysfunction),造成血管壁發炎和血管彈性變差,疫情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有可能增加腦霧現象的風險。❞

鄭淳予醫師提供圖/鄭淳予醫師提供

腦霧一定會導致永久腦損傷嗎?

不,腦霧當然有可逆機會!透過關注自身疾病、睡眠、生活、飲食等調理,我們很有可能會痊癒!在這裡我分享一些具體能改善腦霧的方法和策略,我們一起來儲存腦本:

注意每天呼吸的空氣:

接近大自然、享受森林浴,讓大自然幫助我們平衡壓力賀爾蒙和自律神經系統,也能舒緩焦慮、改善大腦認知功能。小心避免暴露在環境高濃度的PM2.5和「二氧化氮」中,居家要儘量避免在通勤的尖峰時間開窗,「菸害」的影響也很大,所以自己不抽菸、也不要吸別人的二手菸,電子菸依舊有傷害,能少則少。

睡個好覺:

充足和深層的睡眠,有助於腦細胞的休息和自我修復。良好的睡眠能「鞏固記憶」,睡眠也能促進大腦的可塑性,同時增加大腦廢物清除的能力。

挑戰未知和持續溝通:

保持、培養自己的好奇心,不害怕去學習新的事物,培養多個除了工作以外的興趣或專長,增加多樣化的生活面貌,是提升記憶力很好的方法。也要維持良好溝通能力:不斷練習表達與溝通,由於中年後罹患「重聽」的機會並不低,因此能即時矯正「重聽」的現象就特別重要。

避免憂鬱和寂寞情緒:

「感到寂寞」的人,未來十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約有一點五倍。離群索居的人罹患失智、高血壓、心臟病和憂鬱症的風險,確實都比一般人來得高,所以為了保護大腦,儘管工作和人際有諸多壓力,為了避免腦霧、失智找上門,打起精神、樂觀正向的生活是必需的。

吃得好:

保持「腦—腸」連結的健康:特別注意要少吃加工品和甜食,多吃食物原型和多喝水。抗氧化的「地中海飲食」被證實能預防老化和失智,多吃深綠色蔬菜和水果,食用富含omega-3的植物油如橄欖油,和每天一小把的堅果。小酌無傷、但千萬別過量,記得控制每周喝酒不超過兩瓶葡萄酒的酒精量,避免失智風險增高!

讓身體動起來:

別再把運動很累當作藉口了!擁有規律散步的習慣,比起完全不動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能降低。身體多動是大腦能保持健康的關鍵因素,只要規律簡單的有氧運動,像是每天快走30分鐘以上,騎單車和游泳也很好,就能產生保護大腦的作用。

對抗新冠腦霧:

第一時間能避免自己感染新冠肺炎最重要,利用正確飲食、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和接近大自然的戶外活動,減緩神經性發炎和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完整接種疫苗也可能有機會降低產生新冠長期症狀的發生率。照顧自己的睡眠品質,避免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憂鬱、焦慮等情緒風險,也能幫助我們遠離新冠腦霧。

保護腦心連結:

心和腦之間的交互影響是很緊密的,心律不整、心臟病和心臟衰竭,都會造成大腦的損傷,我們不但要治療心臟疾病,還要確保有顆快樂和開闊的心,這都能幫助我們遠離腦霧。

控制血壓和血糖:

沒有好好控制的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會增加腦細胞的老化速度,增加腦部小血管病變的風險,甚至中風的機會。避免肥胖、控制血糖,藉此可以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也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想要變聰明真的遙不可及嗎?

腦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我們是不是真的願意用對的方法,去活化和啟動它潛在的可能性,並且認知到,我們的大腦有多需要我們!擁有正確的動機和腦知識,大腦才能運作得宜,並且為我們貢獻更多!

讓我們一起用更多對「腦霧」的理解,將這份對神經退化的恐懼扭轉為更正面的預防力量!祝福你和你的大腦!

本文由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授權轉載,轉自「鄭淳予醫師部落格」腦霧的迷思和釋疑!【2022更新】一文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