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今(23)日新增4萬8283例COVID-19本土病例、166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通報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的個案為兩名30多歲男性,本身分別有慢性肝病與腎病,都曾接種過三劑疫苗,在發病3天內死亡,死因分別為肺炎併呼吸衰竭與心肺衰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48,35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8,283例本土個案及7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66例死亡。
陳時中缺席第4天!莊人祥:狀況非常良好「快篩第二條線更淡了」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6月12日快篩陽確診,經過7天的居家照護,6月20日解隔,雖然昨已前往指揮中心辦公,但今23日依然未出席記者會。
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午有與部長開會,他身體狀況非常良好,今早快篩結果仍呈陽性,但第二條更淡了,愈來愈接近他可以跟各位見面的機會」。
今通報166死!新增2名30多歲青壯年個案「發病後3天內死亡」死因曝光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16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0例具慢性病史、11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6月20日。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羅一鈞說明,今日不幸逝世的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兩名30多歲男性,本身分別有慢性肝病與腎病,都曾接種過三劑疫苗,在發病3天內死亡,死因分別為肺炎併呼吸衰竭與心肺衰竭。
其中一人有慢性肝病,於6月18日發病、出現呼吸困難情形,隔日送醫經PCR檢驗確診,住院當中不幸因肺炎併呼吸衰竭而過世,發病到死亡僅2天;另一位則本身有慢性腎臟疾病、心臟病史,於6月18日在家中使用快篩陽性確診,兩天後在家中被發現有昏迷情形緊急送醫,經急救仍無法恢復,不幸因心肺衰竭逝世,發病到死亡僅3天。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增1兒童重症!1歲嬰呼吸困難、胸凹,「哮吼」併呼吸窘迫入住加護病房
而在重症病例中,今日又新增通報一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指出,該案為1歲的男嬰,本身無慢性病史,於6月18日發燒,隔日經快篩陽性,就醫後拿口服藥回家使用;但當日就醫返家後,出現呼吸雜音、呼吸費力的情形,故再度前往急診就醫。
因急診觀察發現有呼吸困難、胸凹的現象,經評估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診斷為哮吼合併呼吸窘迫,於6月20日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在經治療後病況已獲的好轉,於21日已經順利拔管、移除呼吸器,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病況有改善。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2022年本土疫情發生至今累計67例兒童重症、19人不幸死亡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從今2022年本土疫情發生至今6月23日,累計67例兒童(12歲以下)重症個案,當中21例是腦炎、13例是MIS-C(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15例為肺炎(含細支氣管炎)、8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3例敗血症、2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
上述個案有19人死亡,6名合併腦炎、4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共病(腦腫瘤)、1例哮吼及5例家中死亡。
從今(2022)年1月截至目前,本土病例共累計341萬665案,中重症累積達13,825例,其中4,964人不幸病歿;本土病例確診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60%,中症比例為0.23%,重症為0.17%。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22縣市皆有確診!除嘉義縣、澎湖縣、金門縣,其餘縣市病例數皆有下降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8,283例本土病例,22,537例男性,25,729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001例)、高雄市(6,722例)、新北市(6,296例)、台南市(4,444例)、桃園市(4,105例)、彰化縣(3,618例)、台北市(3,322例)、屏東縣(2,263例)、雲林縣(1,332例)、苗栗縣(1,167例)、新竹縣(1,158例)、南投縣(1,149例)、嘉義縣(1,060例)、新竹市(932例)、宜蘭縣(859例)、嘉義市(748例)、花蓮縣(665例)、基隆市(587例)、台東縣(445例)、澎湖縣(24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8例)。
今新增73例境外移入:分別越南、美國等10國移入,另53例調查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感染國家為越南及美國(各5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印尼、法國及日本(各1例),另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1日至6月22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