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感染途徑、症狀、防範方式一次看 | 健康遠見
猴痘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感染途徑、症狀、防範方式一次看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感染途徑、症狀、防範方式一次看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感染途徑、症狀、防範方式一次看。翻攝自WHO網頁who.int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匡列19名接觸者。5月這波疫情,猴痘症狀較不典型,皮膚病灶也較不明顯,但接觸皮膚病灶是主要感染途徑,顯示勤洗手、使用酒精消毒的重要性。

猴痘從昨天起正式列為台灣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網站對於猴痘的疾病介紹,猴痘病毒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今年5月13日迄今,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

猴痘的傳播分別為「人畜共通傳染」及「人傳人」,其中人傳人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飛沫傳播需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較容易發生,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

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如丘疹、水泡、膿疱等,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今天晚間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病毒最多,接觸到痘子是最可能傳播途徑,但今年5月這波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其中連皮膚上的痘子都可能不明顯,造成個案及周圍親友無法辨識,增加接觸皮膚病灶風險。

施信如說,由於民眾可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觸碰到個案皮膚病灶,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民眾只要繼續遵守預防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能預防猴痘,尤其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擴散風險不如COVID-19那麼大。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除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疫苗接種也是預防方法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莊人祥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本文轉載自2022.06.24「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