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和另一伴平時是分開睡,還是同床共枕呢?有些人嫌伴侶打鼾、磨牙聲音太大,或常會翻來覆去、拉扯被子而選擇獨睡,認為這樣能避免對方的干擾,自己才能一夜好眠,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份不久前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睡眠》(Sleep)線上版,同時也在美國專業睡眠協會年會中發表的報告指出,比起獨自一個人睡,晚上有伴侶陪在身邊睡的睡眠質量似乎會較好,提供給大家參考。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的邁克爾·格蘭德納(Michael Grandner)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一項本土大規模調查(註:計畫全名為「睡眠與健康活動、飲食、環境和社會化研究」,簡稱為SHADES)所獲部分數據資料進行整理。
採計的樣本共有1007人,他們全都安排問卷訪談,過程中尚需完成多項評估,目的主要是要了解當事者過去一個月內和伴侶、孩子、寵物、其他家庭成員共寢,還有自己單獨睡覺下的身心狀況。
晚上和伴侶一起睡的人焦慮、憂鬱或壓力指數都較低
統計顯示,相對於不和伴侶同床共寢者,每晚幾乎都和伴侶一起睡的人,除較快進入夢鄉外,也少有失眠的情形發生,不僅疲勞程度較低,沉睡的時數較長,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也較小。
另外,晚上總是和伴侶共枕眠者,比起始終都獨自睡的人,無論是焦慮、憂鬱或壓力指數都傾向較低,自認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對本身的生活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也較高。
即使考量年齡、性別、收入與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上述結果的變化有限。整體而言,和伴侶一起睡與較佳的睡眠質量和整體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的關聯性。
同床共枕是一種親密體驗,安全感與依賴感讓人睡得更好
探究原由,研究者表示,可能是安全感所致。同床共枕本身是一種親密體驗,個體需放下戒心,在放鬆、平靜的情況下與另一人相處長達數個小時,這樣的行為有助於培養彼此默契。當你對枕邊人完全信任,甚至相互依賴,相信也會因此睡得更好。
其實早在2020年6月時,一份刊登在專業醫學雜誌《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論文就曾提出類似看法,來自德國基爾(Kiei)大學的精神病學專家和丹麥、美國的學者合作,針對12對夫妻進行連續4個晚上的觀察。
最後發現夫妻同床睡覺時,快速動眼(REM)睡眠周期(註:又稱為積極睡眠,擁有充足的該睡眠周期,文獻證實可鞏固記憶,具提升情緒調節力和強化社交聯繫的作用,讓大腦易處於最佳狀態。)竟比單獨睡增加了10%。
有鑑於此,想要晚上睡得好,睡得香甜嗎?不妨多和自己的伴侶,也就是「阿娜達」同床共枕吧!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