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了挽救經濟,耗費42億新台幣,陸續印發三倍券、五倍券,經濟部光紓困振興就耗掉3193億元,總預算4044億快用罄,這些錢真的值得花嗎?
如果你有42.84億新台幣,會怎麼花?這筆高428公尺(10萬約1公分厚)的千元大鈔,可以讓全台國中小學生吃二年的免費營養午餐,或是買500萬劑的疫苗,但政府卻拿來印發三倍券、五倍券。
這還僅是經濟部特別預算的1.06%,其餘的4000多億,都跑到哪裡去了?
堅持印券不發現金,成本暴增
總計8400億的特別預算,經濟部編列最多為4044.34億,占48.2%。至今年6月底,累計執行數(已支出)3198.61億,分別是防治5.75億,紓困振興3192.86億,光三倍券、五倍券就花掉1703.4億。
由於經濟部須給中小企業信保基金870億的企業融資擔保預算,目前僅分配150億,如再扣除未給的720億,可用經費將降至125.73億元。
檢視許多的先進國家,紓困均是以發放現金為主。例如,美國個人年收入7.5萬美元以下,成人可領1200美元(約3.6萬元台幣),子女每人500美元,後來又加碼600美元、1400美元的紓困案;新加坡21歲以上國民補助600元新幣(約1.28萬新台幣),無須申請直接轉帳。
台灣卻堅持要民眾拿1000元去換3000元的「三倍券」,扣除474億5665萬元的直接成本,還多出一筆含印製、分裝、配送等的21億9891萬費用。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說,現金轉帳方便又環保,這筆錢從頭到尾就是「浪費」。
去年底發放五倍券時,經在野黨強烈建議後,民眾終於不用再拿現金去換券了。目前,實際執行數還未出爐,但累計至今年6月30日,兌換金額達958億元,預估同樣又多花一筆20億8500萬的經費。其中,光分裝廠人力支援作業、監督人力的PCR篩檢及防護裝備,就編列1億1795萬元。
加總三倍券、五倍券兩筆額外費用約42.84億元。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說,在野黨都主張排富、直接發現金,兼具紓困與振興,效果最直接,根本不用多花42.84億,加上排富條款,估計可多出近百億經費,但執政黨不同意。「42.84億可買約500萬劑的莫德納疫苗,或提供全國中小學吃二年免費營養午餐。」
「歐美、日等國早就免費送快篩劑,今年4月台灣民眾還要花100元排隊買快篩劑,42.84億可採購4284萬劑,每人可分到1.85支,偏偏要浪費錢去印三倍券、五倍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搖頭說。
更不可思議的是,為方便超商店員、郵局臨櫃清點數量是否正確,除信封紙套,還要印製塑膠卡套以固定三倍券。「全世界沒有政府會做這種蠢事,印製、分裝、運送、發放,勞民又傷財,塑膠卡套最終被丟棄,還會汙染大地,」楊瓊瓔說。
圖/彭杏珠整理
七成餐飲業認為無助營收成長
三倍券被檢討後,五倍券不再做塑膠卡套,但兩次裝設都是請監獄受刑人幫忙。台電員工秀出公文指出,奉經濟部指示,從去年9月14日至10月15日,台電、中油早晚班輪流,協助監督新竹監獄五倍券分裝作業,包括振興券提領、封裝品管、點收、搬運入庫等,每日可支領400元雜費。
如此勞師動眾,對經濟並無顯著提振效果。邱臣遠引述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連賢明的調查指出,三倍券實施後,綜合零售業、餐飲業每週平均銷售額確實有增加,推算因三倍券帶動的新增消費約300億,但與政府宣稱的1000億效益,有非常大的落差。
另外,政府宣稱五倍券可創造2000億的效益,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採中間值模擬估算,假設替代率七成,且在去年第四季使用率達七成,預估對GDP的貢獻約1300至1400億元。更何況去年12月9日的使用率僅53%,距離七成還很遠。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說,五倍券使用期限有跨春節,多數人不是買民生物資就是採買年節用品,替代率偏高,難以衍生新的消費。
去年11月9日,根據518熊班的調查指出,五倍券開放使用一個月後,有七成餐飲服務業者表示營收並無明顯成長,感受不到五倍券帶來的效益。
518熊班認為,雖然五倍券的使用範圍擴大、選擇更多元,但對今年受疫情影響嚴峻的小攤商而言,效益不如去年明顯,建議未來若計劃發放振興券,應全面考量。
曾銘宗也引用審計部最新出爐110年度「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查核結果指出,政府對五倍券整體經濟效益預估存有落差,建議應按消費品項及金額,蒐集消費端資料進行分析,以利政策效益評估,作為未來推動類似措施參考。
除全民皆有的三倍券、五倍券外,由於台灣的中小企業(實收資本額1億以下,或是經常雇用員工未滿200人之事業)高達98%,疫情對小吃店、小商家影響甚鉅。
政府也即時給予補助或低利貸款,除旅行、旅宿、觀光遊樂、導遊領隊及國民旅遊隨團服務人員等歸觀光局負責、運動事業主管機關是體育署、農漁業歸農委會發放、自營作業者及無一定雇主勞工由勞動部處理外,就屬經濟部的紓困對象最龐大。
圖/彭杏珠整理
想拿行銷補助,得填繁瑣資料
2020年,首波紓困方案是以商家的營業額衰退為依據,卻引發民怨;去年515疫情爆發後,改採全職員工數計算,從5月至8月間,經營者因疫情無法讓員工正常上班,導致月薪低於基本工資時,企業可向政府依員工數請領每位1萬元的事業補貼(歸經營者所有)、3萬元的一次性薪資補貼與1萬元就業安定基金的生活補貼(歸員工所有);如員工薪資高於基本工資,企業可依員工數申請每位4萬元的一次性營運補貼(歸經營者所有)。
但,此舉卻引發勞資衝突。一位員工說,老闆用我的人頭去請領補助,4萬塊並沒有全部都給我;老闆則喊冤「不公平」,很多行業都發不出薪水、活不下去了!例如旅行社、餐飲業都是靠蝕老本再支撐,政府也要多幫幫經營者。
其實,2020年初全球爆發前所未有的疫情,政府急著紓困,無法設想周延情有可原,「但總不能第二次、第三次都照抄第一次的吧,從不追蹤紓困振興的資金流向,不做評估報告,到底幫到哪些產業、哪些廠商?哪些通路受益?如此才有辦法做為下次政策的參考,不能一直跳針說會處理、會處理……,」邱臣遠說。
尤其,當指揮中心於4月22日臨時宣布「須施打三劑疫苗」才能到健身房、八大行業、繞境進香等24個場域後,受波及業者馬上斷炊,很多立委都收到陳情案,直至5月27日才鬆綁未打第3劑民眾進入健身房;6月20日放寬可參加旅行團。
本身就是台商的邱臣遠,對受災企業感同身受。他歎氣說,紓困辦法不盡公平,今年5月以振興代替紓困後,許多行業並未被列入,尤其是受「三劑令」影響慘重的健身房、八大行業,以及補教、幼教與托嬰業者等都面臨大量退款與停課,無法取得補助;另外,受到民眾自動「類三級」警戒影響的攤商、小販也不符合振興資格。
由於Omicron感染力高,單日確診數一路爆衝至8萬~9萬時,許多民眾不敢外出,小吃店、夜市、攤販生意清淡。經濟部只好緊急於5月16日辦理6億的「餐飲業者行銷補助」,有開發票的業者,可獲得最高10萬元補助,免開發票小商家,最多可補助2萬元。
豈知政策上路才五天,網站就因經費用罄而關閉。楊瓊瓔認為,經濟部推政策過於草率,沒有評估就亂花錢,等她質詢後,隨即又將預算擴至36億元。
但商家想拿到行銷補助款,得填寫一堆資料,「請問賣滷肉飯的、賣臭豆腐的攤販為三餐奔波,怎麼可能第一時間就獲知消息,馬上備好所有文件申請,我強烈懷疑五天就額滿,恐是代辦公司所為,這樣是不是又被賺了一手,失去紓困美意?」楊瓊瓔說,更何況,很多小販連電腦都不會用。
圖/彭杏珠整理
補助難拿到,想借貸也困難
拿不到補助就算了,就算想借貸也有困難。
雖然經濟部推出「防疫千億保」,由信保基金給予八至十成的擔保,截至今年7月22日,也確實核准34萬796家企業及159.8萬名勞工,核保金額高達1兆2331.89億元。直至7月21日,信保基金因企業或個人無法償還,已給付金融機構37.67億的保證金。
不過,仍有許多小商家等不到「及時雨」。楊瓊瓔坦言,想紓困貸款的老闆已經都到「北風北」了,銀行如採正常授信程序,這些人很難通過審查。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也有感而發,紓困政策對部落無濟於事,根本看得到吃不到。原住民的房子多位於偏遠山區,銀行人員連去看房子鑑價都懶得去,根本不可能借到錢。
扣掉三倍券、五倍券的1703億,經濟部已花掉1489.97億的紓困振興經費,是否有達到預期效果?似乎很難找到答案。
每個月經濟部都會公布上個月的特別預算執行狀況,卻僅有歲出、歲入兩大科目,只有幾個大數據。高虹安說,民眾根本看不到任何細目,也無從得知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希望明年6月30日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到期後,經濟部能提出詳細報告,給國人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