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年前,我剛當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的時候,有一次感染了黴漿菌肺炎,又咳又喘又發燒。當時回醫院照 X 光檢查,有同事提議是否順便做電腦斷層?想說做一下也好,結果沒料到,除了證實有嚴重的肺部感染症狀外,還在我的右上肺發現了三個 0.4 公分的結節。(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一書,作者為陳晉興、梁惠雯,以下為摘文。)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肺有「異狀」,但當時各界對於肺結節與肺癌的瞭解還沒那麼透澈,所以生病痊癒之後,也就沒有特別留意。直到相隔大約十年,淸楚知道和肺癌之間的可能風險便不敢大意,平均每兩、三年會做一次電腦斷層掃描(當時還沒有 LDCT)持續追蹤,幸而迄今都沒有異常變化。
注重空氣品質 遠離危險因子
做為胸腔專科醫師,同時也看過無數肺癌病患,對我來說,日常生活中最在意的就是空氣品質。
像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剛啟用的時候,為了避免裝修殘留的甲醛濃度過高,我每天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開窗,讓空氣流通;在門診工作時,也會擺放空氣品質偵測器在桌邊,讓我隨時知道當下環境的空氣品質狀況是否良好。這種偵測器很輕便,有時我甚至會隨身攜帶使用,例如到外地出差時,除了入住旅館會要求安排於無菸樓層及無菸房,也會自行使用偵測器監測。
平時每天的行程,大多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家裡,在醫院時,空調有裝設過濾器,空氣品質還算乾淨;而在家中,我也特別留意居家空氣。我們家膳食簡單,烹煮時以簡單的水煮或電鍋加熱為主,不做煎、炒,減少油煙;家中購置兩、三臺除溼機和空氣淸淨機,分別放在地下室、廚房、更衣室等空氣比較容易潮溼汙濁的區域使用,其餘場所就盡量開窗通風。
現在的住家是在巷子內公寓一樓,和過去緊鄰大馬路旁的大樓舊家相比,空氣品質好很多,但還是需要隨時注意,並使用一些工具來幫忙維護淸新空氣。
隨著空汙問題愈來愈嚴重,我認為,遠離危險因子是很重要的。記得早年在新莊省立臺北醫院(現為部立臺北醫院)當住院醫師時,只要窗子沒關,一個晚上,桌面就可以蓄積許多灰塵;而老家彰化二林的前、後變化感受更深,小時候我從家裡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到中央山脈,現在這情景已不復見,當地成了高空汙地區,PM2.5 常超過 100 微克/立方公尺(μg/m³)。
圖/隨著空汙問題愈來愈嚴重,遠離危險因子是很重要的。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amikacin
維持好習慣,勝過吃保健品
我從不抽菸,家裡也沒人抽菸,身邊的朋友也大多不抽菸。
我曾經有次去雲門舞集演講,工作人員還事先把菸灰缸收起來,這顯示好習慣可以影響身邊的人。
至於飮食和運動,我並沒有特別做什麼「加強」的事,包括所謂可以「顧肺」的保養品或保健品,但是會注意不攝取加工食品及防腐劑,並長期維持運動習慣。
我喜歡打網球,當醫生之後,每個週末我都會去打網球兩、三小時,主要是可以訓練自己的體能、手部的靈巧(外科醫師工作必須),也對提升心肺功能有幫助。
平日則以散步為主,晚餐後如果空氣好,就會和太太一起去中正紀念堂散步;如果空氣不好,就在家裡用跑步機跑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盡量維持每天都有運動的習慣。
如果眞的要說和「保養」有關的,那麼就是會喝溫開水。我通常都喝 40 度左右的溫開水,因為氣管對溫度很敏感,如果喝冷水容易引發咳嗽,所以我也都會交代我的病人,開刀過後記得要隨身攜帶保溫杯、喝溫水,如此可以保養呼吸道、避免敏感刺激。
此外,每年秋、冬流感流行季節,我也都會接種流感疫苗,這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對於高齡、稚齡或免疫力不佳者(如剛做完化療、標靶治療的病人),建議還要加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才能得到雙重保護,避免感染流感後,引發嚴重的肺炎併發症。
❝遠離疾病沒有捷徑,好的作息和生活習慣,加上正確的預防觀念,就是最好的防癌良方。即使是醫師和醫師的家人,也是遵行相同的原則。❞
圖/《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陳晉興、梁惠雯,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