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以身拚搏的印記!淺談體操選手的運動傷害—手腕痛 | 健康遠見
運動傷害

以身拚搏的印記!淺談體操選手的運動傷害—手腕痛

以身拚搏的印記!淺談體操選手的運動傷害—手腕痛 以身拚搏的印記!淺談體操選手的運動傷害—手腕痛。Unsplash by Eugene Lim

體操是集合力與美的極致運動,對體能要求很高,需要柔軟度、速度性和極端的上下肢及軀幹力量。這項運動造成了獨特的關節肌肉損傷,再加上體操運動員分佈年齡較年輕,尤其以女性來說,青春期發育造成體態改變是訓練上的一大限制,因此16~18歲就是巔峰狀態。2017 年統計有近 500 萬名 6 歲以上的體操運動員,甚至體操項目的菁英運動員可能早在4、5歲時就開始訓練。早期的運動專業化和訓練時間增加,會導致年輕運動員過度使用的傷害發生率更高。

體操有很多上半身負重的動作,當反覆施加過度力量在上肢關節,會使關節容易受傷。此外,空中旋轉及翻轉期間的身體控制,還有精確的落地動作,可能造成脊柱和下肢受傷。最常造成受傷的項目,是地板(自由體操)以及跳馬。

據報導,有88%男性與55%女性體操運動員有手腕疼痛,手腕受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壓力,包括重複使用、高衝擊負荷、軸向壓縮、扭轉力以及過度伸展。這些壓力在上肢負重期間會增加,使體操運動員的手腕受傷。

體操選手常常會有許多因手腕支撐方式引起的傷害,除了常見的一般扭挫傷、媽媽手,三角軟骨複合體損傷,也會出現因為支撐時向大拇指側(橈側)過度施力產生拇指—食指肌腱摩擦相關症狀、或是因為手腕支撐時偏重小拇指側(尺側)產生尺側撞擊及三角軟骨複合體損傷。此外體操選手還有些和手腕支撐相關的特殊疾病: 

「體操腕」遠端橈骨骨骺炎

因為訓練過度(包括長時間力量的累積、以及手腕過度向上彎曲),導致兒童、青少年選手在橈骨還未發育完全時生長板受傷,有時也伴隨局部壓力性骨折。橈骨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

體操選手經常需要以手腕支撐全身重量。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體操選手經常需要以手腕支撐全身重量。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手腕背側夾擠 

穩定伸肌肌群的結締組織受到擠壓、撞擊,是常見體操運動員手腕背側夾擠常見的原因,常發生在橈側腕短伸肌(ECRB)和舟骨背側,常見於橈骨和腕骨間,中腕關節則較少出現。重複背向手掌背側彎屈得動作及撞擊可引起關節囊增厚、滑膜炎和腕背神經節的損傷。

大多數腕背側夾擠症候群的診斷難以以影像直接確診,但影像檢查可以協助排除骨折、其他退化性疾病、缺血性壞死等問題。影像檢查時可能發現舟狀骨及月狀骨骨刺。 

運動調整方面可能需要讓手腕休息數週到數個月,必要時可以以副木固定手腕在「手腕中立」的位置,除了藥物消炎治療外,類固醇局部注射對診斷及治療也有幫助。若遇到複雜難解的情形,可以手術切除部分關節囊及神經。 

在恢復期準備重返賽場時,應強化核心和上半身,矯正不好的動作姿勢,並逐漸健進式負重。

倒立、翻動作、甚至由手腕支撐的旋轉動作均增加腕部受傷機會。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倒立、翻動作、甚至由手腕支撐的旋轉動作均增加腕部受傷機會。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舟狀骨壓力性骨折、舟狀骨—月狀骨韌帶傷害與脫臼

任何反覆過度向手腕背側擠壓、手腕負重過度的運動選手都有可能產生舟狀骨壓力性骨折。壓力性骨折是持續累積傷害無法復原的結果,常常需要六到十二週的固定復原。

然而因為初期症狀有可能表現不明顯,X光經常無法診斷出來,必須由核磁共振或是電腦斷層、骨掃描較有機會診斷如果施力方向同時也過度向小拇指側偏移,就有可能造成舟狀骨-月狀骨韌帶傷害與脫臼,若發生亦需要適度固定。 

腕關節的發炎、骨折及骨刺,對體操運動員來說是家常便飯。會建議以下幾種方式預防手腕的受傷控制體重、手腕肌力訓練、手指等長運動、手腕伸展、訓練時使用貼紮、護腕及體操握把(也稱作護掌手皮)進行循環式訓練以減少手腕重複施壓與衝擊 

體操抓握相關的項目(單槓/高低槓/雙槓),腕部需要重複旋轉及支撐體重。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體操抓握相關的項目(單槓/高低槓/雙槓),腕部需要重複旋轉及支撐體重。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作者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醫師

世界運動會隨隊醫師/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蔡昀臻醫師 

(※本文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授權提供 )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SMA官網: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