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藝人艾成今(17)日上午10時許,驚傳自新北市蘆洲捷運站共構大樓墜樓,至底下捷運站出口,當場死亡並未送醫,目前警方已獲報趕抵現場拉起封鎖線,詳情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來自馬來西亞的艾成過去以《超級偶像》總冠軍之姿出道,近年來除演藝活動外也積極經營副業,而15日他在臉書粉絲團發文寫下「愛是人世間最難的功課,也是最容易的功課,愛她吧,你就會得著永恆!」這篇貼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的發文。
艾成也在7月時曾於教會分享,自己因為從小被當成天才栽培,但卻始終未能達到頂峰,坦言來台發展20年來,家人始終無條件支持,但無形中累積成壓力,也留下了遺憾,「我一直覺得沒有好好地回家陪爸媽或養他們…但家人這種無怨無悔,其實壓力是非常大的,因為當不成功的時候,會覺得很不是人那種感覺。」
據聞艾成過去就曾透露自己被憂鬱症及躁鬱症纏身,還曾向好友訴說「走了也沒關係」的喪志話。而去年艾成也曾在直播中透露「我失去了感受」, 這個問題造成他很大的打擊,但也不忘替自己加油打氣「還是有能力做改變」。如今突然傳出墜樓過世消息,震驚許多演藝圈好友及粉絲。
壓力事件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每天打開報紙或收看電視新聞,民眾輕生的訊息屢見不鮮。乍看之下,似乎都是遭遇生活壓力(如感情挫折、事業失敗、求學不順或病痛纏身等),一時衝動下才走上絕路。
但其實肇因多重(如精神疾病、心理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與人際關係因素等),壓力事件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研究發現自殺通常不是臨時起意,從產生厭世念頭、企圖尋短至真正付諸行動,普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所以周遭旁人若平時能提高警覺,一旦察覺異狀就立即伸出援手,要阻止自殺悲劇的發生並非不可行。
專家指出,自殺基本上都有跡可循,極少是突發狀況。要預防自殺需先懂得如何辨識相關徵兆,如此方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至於應謹慎看待的線索可以用「FACT」來代表,簡單介紹如下:
• 感覺(Feeling):
言語或文字中充斥負面想法,流露強烈的無望感(如「一切已無法挽回」、「再努力也沒用」與「我已經完了」等)、無價值感(如「沒人在乎我」、「我走了對大家都好」)或過度的罪惡感,覺得很討厭自己。
• 行動(Action):
藥物或酒精等物質的濫用;身體不適的抱怨增加;持續的焦慮不安,心情顯得很浮躁;一反常態,出現暴力、攻擊與破壞等莽撞行為。
圖/Unsplash by Ben Blennerhassett
• 改變(Change):
性格和以往迥異(如變得畏縮、膽怯、冷漠,對人充滿敵意,也可能變得外向、活潑與多話);容易恍神,凡事難以專注;睡太多或失眠;食慾差,體重減輕或食量暴增;原先的興趣、嗜好,現在竟完全都提不起勁。
• 惡兆(Threats):
談論或書寫和死亡、毀滅有關的情節;擬定自殺計畫,內容涉及時間、地點與方式等細節;突然立遺囑,交代後事;分贈心愛的物品,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
當身邊的親友、同學或同事有上述部分表現時,您可以啟動「1聽2應3轉介」的自殺守門員步驟,發揮防微杜漸的功能,降低自殺的發生率與成功率。
所謂「1聽」係指主動慰問對方,鼓勵多說一點,並積極聆聽他們的問題與需要。「2應」為確認對方有自殺意圖後,適當回應其想法,說服積極延續生命,並提供支持與陪伴。「3轉介」則是協助尋求醫療、諮商輔導等社會資源,且持續給予關懷。
自殺是在矛盾之下的選擇,許多當事人並非真的想死,只是想擺脫當下的痛苦,卻不知還能怎麼辦,內心深層仍期盼獲得救贖。有鑑於此,千萬不要看輕任何小小的善意舉動,您的雞婆或打擾,也許能帶給他人活下去的力量,拯救一條寶貴的生命。
心理諮詢及輔導電話
• 衛福部24H安心專線(免付費)
1925(依舊愛我)
• 民間心理諮商輔導資源
24H生命線:1995(要救救我)
張老師:1980(依舊幫您)
★《健康遠見》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上述專線。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