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是國際失智症日,今年倡導「支持、理解、同在」,我認為這三個概念的對象有三種,一種是失智的人、一種是失智症照顧者、一種是沒有失智的人,不論哪一種,都該保有這三種精神,一起創造友善失智的環境。我從一個失智症患者家屬的角色,分享幾段生命歷程,希望也能喚起你對失智議題的關注,關懷身邊的人。
我自己是「三明治世代」的族群,四、五十歲時,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兒女要養育;等到六、七十歲時,小孩成家立業,父母可能面臨失智或失能,反倒變成了小孩,需要被照護;等父母離世之後,輪到我開始面對死亡。
經歷這樣的過程,再來看我們的下一代,我發現,他們不一定會扛起我們這一代的責任。這個世代是所謂的「躺平族」,由於經濟等大環境非常糟糕,使他們對這時代有點絕望,因而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不消費。這種世代連自身都照顧不來,怎麼還顧得上父母?我想想,我是不會指望下一代能照顧我了,我必須靠自己,對自己支持、理解、同在,好好思考、盤算並打理自己的老後。
照顧失智症親友,「理解」並改變心態面對是關鍵
首先談談「理解」。我自己也照顧過失智的父親,切身經歷非常深刻,失智的人講話不合邏輯、左右顛倒、時間錯亂,你必須理解的是,他們並沒有自覺,沒感覺到自己有問題,也不覺得自己失智了。
當你理解之後,就要試著改變心態去面對,不要因為他們的言行而憤怒,試圖改變他們,甚至拚命矯正,這會讓自己挫折、沮喪與激動,由於他們心智能力在退化,將他們想像成小孩,用你對待小孩的方式去對待他,如同電影《最美的安排》台詞所說:
❝沒什麼太大的學問,就是順著毛去梳。❞
有些失智的人,作息日夜顛倒,照顧者晚上也必須陪同熬夜,導致白天精神狀況不佳而打瞌睡,這是我們需要理解的地方。當你理解後便能體諒,不論是給予照顧者更多休息時間或適當的金錢獎勵,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好的回饋。
圖/失智的人,心裡的感覺還在,只要時常陪伴他,他仍然可以感覺到你的愛。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失智的人心裡的感覺還在,「同在」給予陪伴和愛
再來是「同在」,同在就是陪伴。幾年前在一個盛夏的日子,母親突然說出一些毫無邏輯、莫名其妙的話,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天氣太熱脫水,鈉離子過高,鉀離子過低,造成認知錯亂,住院治療一星期後,母親認知功能就恢復正常了。回頭看,當時因父親失智,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父親身上,因而疏忽了母親的照顧。
兩年前,我岳父也是突然認知功能下降,後來發現是便祕太久,腸道菌平衡破壞,毒素侵入大腦,導致認知功能受影響,此外,他服用的抗高血壓藥不適當,造成鉀離子過低,反而也影響認知功能,後來針對這兩部分做了改善,認知功能就恢復正常了。
其實,長輩的認知功能突然有變化,就要注意可能是血液中的礦物質、電解質、水分等問題造成。如果你常常與他同在,就會了解狀況,便能在他突然改變時就警覺到。
陪伴是非常必要的,我指的是花時間陪他聊天,每個人都量力而為,就是不要站得遠遠的,放給家中其中一人或外傭去照顧,你必須明白,失智的人,心裡的感覺還在,只要時常陪伴他,他仍然可以感覺到你的愛。讓自己參與照顧,真正體驗與失智者走過這條路,不僅是寶貴的經歷,使你更有同理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主要照顧者喘口氣。
「支持」給予失智者正面鼓勵、照顧者喘息空間
最後是「支持」。面對失智的人,我們要多給予正面積極的話,給予主要照顧者喘息空間、時常鼓勵,以及溫暖的回饋,與同輩的人互相照顧並打氣,這些都是很棒的支持。
另外,現今網路、媒體、群組相當發達,借助AI輔助照護的服務網絡日益盛行,我認為尋求互助網的協助也很重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師Jamie Heywood的弟弟罹患漸凍人症(ALS),有感漸凍人家屬遇到很多問題卻不知如何解答,因而創立了網站「Patients like me」,希望能聚集漸凍人家屬,在這社群裡分享經驗與問題,互相幫助。這項服務發展相當成功,後來還擴大至其他疾病,幫助病人與家屬組成一個互通訊息且互相支持的網絡,這是醫療系統之外的寶貴資源,不僅重要且有實質幫助。
圖/老化不見得會失智,老化只是失智的風險,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可以避免的。photoAC by mapo
老化不見得會失智,老化只是失智的風險
沒有人希望臨終時帶著病痛離去,健康餘命跟壽命越接近越好。我常告訴別人,盡早儲蓄,越能盡早遠離失智或失能風險。儲蓄有兩種,一個是金錢儲蓄,不論是請人照顧、住養老院,或各類型保險等都需要錢;一個是健康儲蓄,例如定期運動、管理飲食與睡眠、定期健康檢查等,養成一個好的生活型態,就能大幅降低失智或失能風險。
多數人對失智有一些誤解。第一個是將失智與老化劃上等號,其實不然,老化不見得會失智,老化只是失智的風險,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個誤解也是我常被問到的問題,失智不可逆嗎?這也不完全正確。失智是很緩慢的過程,想像一棟房子,受到壁癌、白蟻侵蝕到無法支撐而垮下來,這當然就不可逆了,只能重新蓋一棟,然而,若在侵害開始時立刻除壁癌、除蟲,平時定期保養預防,就不會走到不可逆的結果。當然,越接近不可逆,工程就越大,盡早盡快處理越好。
那麼人該如何保養預防呢?除了生活型態,還有一種創新AI科技,可以檢測你的腦神經年齡,預測你未來失智的風險。簡單來說,這就是大腦的健康檢查,如同前面所說,你必須為健康做投資,管理大腦健康,存好腦本,才能好好用到最後,成功遠離失智。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