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冠肺炎確診數目逐日增多,目前已累積超過600萬,死亡人數超過1萬;約半數以上確診病患會持續出現後遺症狀,成為長新冠病人,常見症狀包括疲勞、肌肉無力、酸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難、關節疼痛、失眠、腦霧、胸悶胸痛、味覺嗅覺損壞、記憶力減退、憂鬱症等;隔離病程中大部分都臥床休息,但起身活動時,潛藏著跌倒和相關傷害的危機,尤其是年老病人,更應及早防治。
長新冠病人中,老年人佔較高比例,尤其是中重症的確診病人,更佔了八、九成,他們容易跌倒的原因很多,包括
原因1 》染疫加重體力衰退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較差,肌力、體適能、神經功能、反應能力和平衡功能都減退,或合併一些慢性病和長期用藥,一旦罹患新冠肺炎,會加重體力衰退,增高跌倒風險。
原因2 》肌少症、肌肉快速流失
由於隔離、減少運動量、食慾差攝取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D等,使平時即已衰弱、肌肉無力、容易疲憊的病人,加上長新冠的侵害,常會發生肌少症。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居家隔離期間,肌肉快速流失,隔離10天即會使老年人減少6%下肢骨骼肌肉量,導致約15%的肌力損失,不容忽視。
圖/急性病情會造成疲勞、嚴重肌肉和骨關節疼痛,損壞活動協調能力,若未配合減緩動作速度,增強保護措施,很容易跌倒。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原因3 》肌肉和骨關節疼痛損壞活動協調能力
急性病情會發燒、影響呼吸換氣功能和缺氧,未能提供足夠氧氣進行能量代謝,造成疲勞、嚴重肌肉和骨關節疼痛,損壞活動協調能力,若未配合減緩動作速度,增強保護措施,很容易跌倒。
原因4 》意識模糊合併腦霧現象
因為睡眠障礙,導致白天昏昏欲睡、意識混淆,或服用助眠藥物,讓病人意識更模糊,或合併腦霧現象、血中缺氧時,都可能增高跌倒風險。
原因5 》陌生隔離場所增風險
住在陌生的隔離場所,因應隔離需求,年老病人需移到陌生環境,若未善用防跌設備,如夜燈、扶桿、光線不夠明亮、防跌衛教指導等,會增高跌倒風險,跌倒時陪病家屬來不及反應者,會增高骨折和頭部外傷的風險。
圖/因應隔離需求,年老病人需移到陌生環境,若未善用防跌設備,如夜燈、扶桿、光線不夠明亮、防跌衛教指導等,會增高跌倒風險。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原因6 》隔離期間無人近身照料
先前已有失智、憂鬱症、巴金森病、中風等慢性病的病人,他們平日都有陪伴家屬或看護,但新冠肺炎的隔離期間,若無人隨時隨身陪伴,可能增高跌倒風險,尤其罹患新冠肺炎後,讓照顧者也擔心自身安全,不能近身照料,穿著嚴密防護衣,影響動作,在監視器觀看下,也無法排除跌倒的風險。
長新冠是本世紀的重大健康挑戰課題,從確診後即接受生命和健康的考驗,先前也沒有類似經驗,因此都需學習克服和戰勝疾病;目前台灣已有600萬以上的國人罹病,應及早宣導相關的防跌計畫。防治上仍以改善肌少症、平衡功能和營養為重點,更應注意改善居家和隔離場所的保護措施。
在罹病隔離期間防範病人體適能減退、肌肉量流失、補充足夠營養、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等,適量從事肌耐力運動、阻抗運動或有氧運動等,且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來保護,更應減少不當的用藥,尤其是安眠藥、鎮定劑等,才能適當防範跌倒和骨折,使病人安全度過難關。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