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寒露之前,正當天氣乾燥時節身體外感燥熱邪氣,稱為秋燥。常與現代醫學中的感冒、上呼吸道疾病相對應。「燥」的定義為體液由組織滲透至血管內多,而由血管回流至組織中少,造成血管充血而組織液不足,故感燥熱之邪,初期可見上呼吸道鼻咽喉黏膜乾燥充血,咳嗽或鼻涕中易挾有血絲;燥熱嚴重者,波及支氣管和胃之黏膜,影響肺泡氣體交換功能不足及胃黏膜充血,則有燥咳、喘、嘔等。
秋燥依症狀的不同,可分為溫燥、涼燥
溫燥
惡寒輕,不久即隨汗消失。
鼻中有燥熱感。
咯痰多稠而膠黏。
唇燥咽乾,心煩口渴。
涼燥
惡寒重,持續持間較長。
鼻鳴而塞,或流清涕。
痰多清稀,化熱後變膠黏。
唇燥咽乾,口不渴。
甘寒之品針對溫燥,溫潤是涼燥的,選藥多用石膏、桑葉、麥冬、沙參、枇杷葉…等;常用方劑依病情之不同可選用桑杏湯、杏蘇散、清燥救肺湯…等。
秋天養生要早睡早起,常吃白色食物可潤肺
根據《內經》的養生方法,秋天要早睡早起,與雞俱興。順應陽氣的生長,使肺氣得以舒張。不宜終日閉戶或夜間矇頭睡覺,要經常開窗使空氣流通。若天氣轉涼加衣,可適度的適應涼爽的天氣,增添對寒冬的抵抗能力。
五臟之肺臟對應五色之白色,因此秋季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潤肺之效果。生活中可選擇白蘿蔔、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蓮子等食物。腸胃虛寒之人在秋季則應該少吃白菜和白蘿蔔等白色食物。過敏體質者在選擇食物時應以溫性、補氣的白色食物為主,如白蓮、山藥、百合等。在藥膳調補中可加入諸如沙參、百合、麥冬、枸杞等滋陰潤燥之品。
此外,秋燥季節還應避免食用辛辣燒烤之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蒜和酒等,尤其是生薑。多食這些溫性食品易傷陰液,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傷害。
推薦茶飲-益氣潤嗓茶
材料:桑葉2公克、西洋蔘2公克、陳皮2公克、菊花2公克、枸杞3公克、麥門冬3公克,熱水沖泡500毫升。
作用:桑葉、菊花、枸杞有明目之功效,陳皮裡氣化痰,西洋蔘補氣提升免疫力,麥門冬滋陰潤侯。服用此茶飲可緩解秋日之咽喉乾燥,用眼過度時眼睛的乾澀,提升免疫力,緩解疲勞。
參考資料
1. 張冀東,何清湖 & 孫貴香.(2014).四時養生之秋季養生篇. 中華中醫藥雜志(10),3083-3085. doi:CNKI:SUN:BXYY.0.2014-10-015.
2. 陳榮洲(2002)。葉天士溫病學術思想之研究。中醫藥雜誌,13(1),11-20。https://doi.org/10.6940/JCM.200203_13(1).02
(※本文由馬光醫療網授權提供)
更多內容請至【馬光醫療網】/【臉書粉絲團:馬光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