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 30 多年了,我發現近年罹患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不只台灣,全球都有這個問題,尤其 COVID-19 疫情影響下更為明顯,焦慮、恐慌與擔憂的心情幾乎快壓垮每個人,別小看了這些心理創傷,這些情緒其實會造成大腦損傷,甚至帶來巨大的身體損傷。
憂鬱症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重大公共衛生危機
在美國,憂鬱症盛行率高居不下,他們早已就警覺到這個疾病的可怕,因為憂鬱症不只是個人問題,是會使得一個人不想或無法工作,社會勞動力隨之下降,最終全面性重創經濟,因而老早被視為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而我發現,台灣憂鬱症罹病人口有年輕化的趨勢,且多數不願意求救,很令人憂心,若是旁人沒有發現並及時給予幫助,未來可能演變成重大身心理問題,甚至造成毀滅性的社會問題。
這令我想到,大約四、五年前,我有一位唸碩士班的外地學生,上學期的時候表現都很正常,下學期突然有了轉變,沒有食慾、體重暴瘦、不想上課,他不敢讓父母知道,也不想和同學訴說,自己前往精神科就醫並被診斷為憂鬱症,治療過程中都默默一人。
後來他找上我求助,我深知憂鬱症是非常需要旁人的關心與支持,尤其憂鬱症會依症狀而調整劑量,患者時常要承受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因此,讓憂鬱症患者知道倒下時隨時有人會頂著,是非常重要的。後來我開始兩、三天跟他見面一次,帶他禱告,陪他一起讀聖經,幫他減輕課業負擔,協助他完成論文,將先前落後的課業都補回來,度過最低潮的時期。就這樣過了半年,他的憂鬱症狀減輕了,經過幾個月的藥物調適後,終於脫離藥物使用,整個人看起來判若兩人,直到現在都生活正常,整個人樂觀多了。
焦慮、憂慮、壓力大?大腦海馬迴、杏仁核、前額葉等細胞恐受到傷害
大腦運作非常地微妙、複雜,憂鬱症的形成,可能是因「下視丘」釋放「激素」刺激「腦下垂體」,「腦下垂體」釋放「荷爾蒙」,再刺激「腎上腺素」,而使「腎上腺素」的「內分泌軸心(HPA axis)」過度活躍,產生過量的「醣皮質激素」,而「醣皮質激素」進入大腦後,腦部結構與細胞,如海馬迴、杏仁核、前額葉等就會受到傷害。當一個人焦慮、憂慮、壓力大的時候,大腦都會走這樣的路線。
「海馬迴」在顳葉內側,結構滿大的,掌管記憶與情緒調控;「杏仁核」在海馬迴前上方,長得像一顆痘,相對小,掌管恐懼與害怕;「前額葉」則在大腦上方,掌管人的高階認知功能,例如做決定、判斷、下指令、抑制動作等,也負責一些記憶功能,特別是短期記憶。這些區域如果受到損傷,一個人的記憶與情緒功能就會比較差。
圖/重度或慢性憂鬱,就會破壞太多腦神經細胞,造成大腦萎縮,增加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醣皮質激素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重度或慢性憂鬱恐增未來失智症罹患風險
也許你會想說,短期憂鬱症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的確從醫學影像來說,短暫憂鬱的腦部不會有太明顯的變化,但若是重度或慢性憂鬱,就會破壞太多腦神經細胞,造成大腦萎縮,增加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為什麼呢?從上述的機制來看,因為「醣皮質激素」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壁增厚,影響腦部血流,造成腦部白質及灰質因缺氧而受損,因而罹患失智症,而這種因早年憂鬱症而在晚年產生失智症的類型,推測可能是血管型失智症。另外,科學家也發現,罹患憂鬱症半年內的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推測是阿茲海默症)相當高,憂鬱症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臨床上也發現,很多憂鬱症患者都朝失智的方向在走。
憂鬱症與失智症高度相關,是因為腦部結構都已受到傷害,影響的腦區重疊性也高,症狀表現也很像似,比方失去空間與時間定向感、認知功能低下、有情緒與記憶力問題等,臨床上也因此常被誤診為憂鬱症,後來才發現是失智症,特別是早期失智症,有些病發開始是以憂鬱症來表現,因此兩者很難區分。另外,在年長者身上也很常見,究竟是老年憂鬱症還是失智,必須要觀察一、兩年才能確定。
我今年出了一本新書《養腦,不養老》中有提到,憂鬱是會造成身體激素的不平衡,破壞大腦神經細胞,使大腦受到傷害。不要以為憂鬱是單純的心理疾病,它也是生理問題,憂鬱傷心也傷腦。不管是壓力還是焦慮,都會使糖皮質激素分泌上升,最終提高罹患失智的風險。
圖/「正念減壓」訓練,保持樂觀、正向、積極的態度,生活規律,睡眠充足等,也能免於沈浸憂鬱情境。Pexels by Vlada Karpovich
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很重要!適度運動、正念減壓訓練都是好選擇
不過也不必過於緊張,找幾個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很重要。像我自己的紓壓方式就是運動,當我壓力大時,就會去游泳,原本有如千斤的重擔,游泳後就神奇地卸下來了。那是因為運動會使我們的血清素濃度上升,讓人感到心情愉悅,進而消耗壓力,讓身體放鬆。運動幫助我抽離情境,轉換心情,讓內心更為平靜。
除此之外,「正念減壓」訓練,保持樂觀、正向、積極的態度,生活規律,睡眠充足等,也能免於沈浸憂鬱情境。盡量不要要求太過完美,這樣會給自己太大壓力,這些情緒通常都是走上憂鬱症前的最後一根稻草,反之,保養得好,就能延緩腦神經退化,最終遠離失智。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