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馬餐飲集團的「樂夏」、「熱雪」探索教育,成功地讓不喜歡運動的人動起來,並且爭取和夥伴們一起到國外享受潛水、滑雪的樂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以運動為平台,延伸公益觸角,送愛到東南亞。
「先站上去,想像自己正要向下滑,找出身體施力的平衡點…」教練耐心指導著模擬雪板上的學員,希望藉由模擬體驗,幫助大家掌握身體的平衡。
這群學員,來自台中起家的屋馬餐飲集團(簡稱屋馬)旗下六個分店,大部分人是初學者,對於能夠在亞熱帶的台灣學習滑雪,相當興奮,也期待疫情解封後,能夠跟著公司安排的國外探索教育行程,到日本各大雪山實際體驗恣意俯衝的快感。
克服恐懼才能享受樂趣
屋馬經理張哲與表示,該公司推動探索教育大約八年,最早是因為董事長林馷宸及總經理金泰宏到日本滑雪,發現學習單板滑雪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過程,需要先克服恐懼,然後有跌倒再站起來的精神,漸漸才能自由穿梭在雪場的美麗角落,享受暢遊銀白世界的樂趣。潛水也是一樣,在學會之前,必須面對未知的海底世界、克服跳水的恐懼,才能享受色彩斑斕的美景。
擁有這樣的認知、體會到滑雪與潛水的好處,兩位屋馬的操盤手先帶部分主管前往日本雪山及東南亞潛點勘察,之後就展開每年數團「夏天潛水、冬天滑雪」、由公司補助最高七萬元的「樂夏」、「熱雪」探索教育,也因此意外開啟了海外志工的義舉。
海外志工的起點
2018年夏天,屋馬探索教育海外潛水踩線團出發,前往菲律賓宿霧薄荷島,探查該年準備出團的潛點—被聯合國列為海洋保護區域、世界三大斷層之一的巴里卡薩島(Balicasag Island)大斷層。
成員下潛至海底欣賞奇景,讚嘆上帝鬼斧神工的造景之際,赫然發現,這個以觀光維生的小島,資源其實十分匱乏,但當地孩子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在未加工的沙石地上拚鬥籃球,絲毫不在意籃框是隨手撿拾的樹枝架成,更別說手中傳來傳去的籃球早已破爛不堪。
這幅景象讓金泰宏和同仁大為震撼,心底生出一抹不捨。之後,每次出團,他們都會攜帶籃球、足球、飛盤等小型運動器材贈予當地居民,並陪著那些孩子一起玩。
圖/一場「樂夏」潛水的活動,開啟了海外志工之旅的契機。(圖/屋馬提供)
看到台灣偏鄉需求
因為這場意外的海外志工之旅,屋馬開始關注國內學童的運動需求。
「屋馬所有同仁都是『屋馬仁』,『仁教育』是我們訓練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公益行動就是其中一種實踐,」張哲與說明,屋馬過去便很重視在地偏鄉小學的公益合作,例如,在苗栗大南、景山國小,為孩子們煮食營養午餐,並捐贈餐具、課桌椅、投影機、冷氣機等設備。
然而,曾經的海外志工經驗,讓他們認知到,對偏鄉孩童來說,「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事,但偏鄉學校的器材室非常狹小,設備也老舊不堪,被隨意堆放在一處。
2018年十月,屋馬動員了十多位同仁,帶了兩籃各式球類到景山國小,並協助他們整理狹小的體育器材室,也陪著孩子們打球,希望透過互動,把熱愛運動的種子埋進孩子心中。
專業指導員值班駐點
對於普及運動這件事,除了人員的準備,空間部分也有規劃。屋馬俱樂部的健身房總是相當熱鬧,因為那裡有各式健身器材、合格的指導員每天排班駐點指導,而且全部免費;再加上,指導員都是各分店的成員,熟悉同仁的體能狀況,也能明確針對需要鍛鍊、調整的方向著力。
當天的值班教練詹賀翔,就是領有合格證照的運動指導員。非科班出身的他曾經為了練健身,沒有找到對的資源,搞得自己受了傷,後來在主管鼓勵下,找對教練、擬定培訓計畫,才一步步變得更專業,進而考取證照。
「其實我曾經想離職去當全職教練,但是外面健身房的教練比較像業務,需要賣課程維持收入,」他指出,現在這樣不但沒有業績壓力,也因為公司提供同仁學習的運動項目眾多,每一種需要鍛鍊的肌肉部位、強度都不同,「我可以幫同事設計真正適合他的訓練計畫,看到他們體力變好,從運動小白成為高手,有種莫名的成就感。」
金泰宏曾經說,要讓同仁安心工作就要連家人一起照顧,所以設置了一層零到九十九歲屋馬人都適用的專屬運動空間,開放給眷屬使用。
賴凱微就喜歡帶著小孩來上課:「一起上瑜伽課程、一起參與親子運動,可以提升親子關係; 如果是一些比較激烈的課程,小孩也可以在寬敞的走廊溜滑板車,等父母下課,相當安全。」
圖/將運動結合公益,「屋馬仁」走進山林,用淨山的方式還給自然原來面貌。(圖/屋馬提供)
一邊玩一邊清淨環境
疫情尚未爆發前,屋馬每年提供200萬元旅遊基金,補助同仁出國進行探索教育,績優同仁還可能獲得北海道滑雪全額補助。多年訓練下來,大部分公司主管都已經成為滑雪或潛水玩家,甚至擁有全套個人裝備,只是因為疫情,許久沒見到雪。
不過,這段期間,在四面環海的台灣,考取潛水證照的同仁有增無減。張哲與表示,目前從合作的潛水訓練中心發出的潛水員證照已經超過一千張,也有人拿到高氧證照,或是準備考潛水教練執照。
事實上,屋馬因時制宜,把原先的國外旅遊補助轉為振興旅遊基金,一年預算1,200萬元,三年下來總計花費3,600萬元辦理運動旅遊,聘請專業教練帶同仁上山下海。無論是跟著「台灣三六八」專業登山嚮導領略台灣山岳之美,或是配合獲得PADI(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五星認證的潛店考照、潛旅,都讓同仁找不到賴在家的理由。
當運動結合公益的模式深植心中,更多的行動隨時都可能產生。詹賀翔和孟佳儀便是如此,他們在2022年初夏與6位同事申請振興旅遊基金,組成小琉球潛水團時,就決定同時淨灘。
「我們在那裡遇見鄉公所請來淨灘的志工,在地的阿伯、阿嬤非常熱情,一股腦兒地跟我們分享當地生態和台灣現在面臨的環境危機,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他們說。
當他們回到台中,將這件事情分享給同事,又啟發之後的小琉球潛水團,自主延續淨灘行動,「明年如果有機會,我們要去小琉球和墾丁淨海,和公司合作的訓練中心也非常支持這項活動。」
以運動為媒介創造氛圍
屋馬同仁平均約25歲、管理階層平均約28至30歲,相較其他企業來說較為年輕,但是在餐飲業的高壓環境下,整體工作氣氛還是非常好。對此,難免有人會問起: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這跟我們推行運動、探索教育而培養出強大的個人自律性、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很大的關係,」金泰宏認為,要當一個稱職的「屋馬仁」,就要努力工作、用力玩。
他進一步說明,屋馬所做的,就是由企業提供平台、以運動做為媒介,創造讓年輕人走向戶外動起來的氛圍;再結合公益行動,希望改變社會對年輕人總是沉浸在3C網路世界、人際關係疏離的既定看法,也鼓勵年輕人走出去,付出對社會的關懷。
本文摘錄自 遠見運動專刊《日常運動潮》(2022年11月4日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