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新冠疫苗打不完?公衛學者金傳春提五大建議 | 健康遠見
新型冠狀病毒

新冠疫苗打不完?公衛學者金傳春提五大建議

雜誌原標題:追不上病毒變異速度 台灣疫苗政策怎麼了?
新冠疫苗打不完?公衛學者金傳春提五大建議 圖/新冠疫苗打不停?公衛學者金傳春提五大建議。池孟諭攝

當疫苗研發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台灣的新冠疫苗政策該走向何方?對此,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金傳春,提出五點建議,提供有關單位參考。

許多台灣親友打過至少三、四劑新冠疫苗卻仍感染Omicron病毒。官方宣稱「已核准的疫苗都是好疫苗」,但打了新冠疫苗三劑以上的突破性感染與重複感染的機率仍很高。

即使是突變率最大的人流感病毒,每年2月世衛組織依最新病毒與抗體反應資訊,當年8~9月備妥北半球冬季疫苗後,10~11月開打,一年接種一次。

現行棘蛋白疫苗效力難持久

然而,新冠病毒變異過快,我國核准的疫苗須先接種兩劑,在2021年3至5月後,隨國際腳步催打第三劑,半年後第四劑。今年又引進mRNA雙價疫苗(含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 BA.1突變株在先,隨後含BA.5)。

但,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兩研究,發現打第四劑mRNA雙價疫苗28天後(最高點),產生對抗Omicron之中和抗體效力與T細胞效力,並沒比原來優越;恰符合原始免疫印記 (immune imprinting)理論,即大部分的抗體會和首遇的武漢病毒株作用,只有少部分能中和Omicron病毒。

因此更新變異病毒株(如BA.5)疫苗,必須重新思考必要性和可行性!何況頻繁接種,又有免疫遲鈍或耗弱疑慮。免疫逃脫力道遠大於BA.5的BQ.1.1、XBB、BF.7及BA.2.75.2等新突變株,11月正在多國爬升,伺機在冬季主導傳播。

現行核准疫苗的標靶抗原,多為棘蛋白,保護力難持久。池孟諭攝圖/現行核准疫苗的標靶抗原,多為棘蛋白,保護力難持久。池孟諭攝

仔細探究,現行核准疫苗的標靶抗原,多為棘蛋白(Spike-only vaccines),完全忽視非棘蛋白(non-Spike proteins)的不突變且在各變種病毒株均保留(conserved and immutable)的表位區(epitopes)做為抗原的重要性,能早生成克制病毒的干擾素(interferon),並刺激T免疫細胞反應的廣度、強度及持久性,助B 免疫細胞產生中和抗體。

其實,僅含棘蛋白的疫苗,只引發弱T細胞免疫,讓B細胞產生中和抗體衰退快,雖一時阻擋病毒入侵卻難持久,須頻繁施打追加劑,極不利於公共衛生效益!即使打雙價疫苗者,也可能再感染。

另方面,2021年初Alpha病毒擴散全球;接著Delta病毒散播世界各地,因其能侵入肺部致重症、死亡慘重。該年11月底又增突破性感染病例,以色列率先打第三劑;其後,以武漢病毒株備製的棘蛋白疫苗又被免疫逃脫力逐增的Omicron BA.1、BA.2與BA.4/5病毒所突破,開啟施打第四、五劑之先河。

Omicron病毒只感染上呼吸道,但每次再感染易加重和延長新冠後遺症,往往比確診病徵更糟。基於新冠病毒的多突變、免疫逃脫性及病毒受體(ACE2)滿布全身,未來防疫必須極力防控「再感染」,避免若出現能侵入肺部新變種病毒的大浩劫!

延伸閱讀

台大醫:次世代疫苗防有症狀感染效果較好,抗重症與原始株疫苗差不多

國產疫苗的審查標準異於國際。取自高端官網圖/國產疫苗的審查標準異於國際。取自高端官網

國產疫苗異於國際審查標準

台灣新冠疫苗開發,最初有三家國產疫苗公司,包括2009年全自動化成功製造新型人流感H1N1疫苗的國光、具研發第71型腸病毒經驗的高端,以及研製口蹄疫疫苗並成功銷售多國的聯亞生技,深受各方期待。

疫苗評估的國際要求,開始須經三期臨床試驗。第一期決定疫苗的安全與最佳抗原劑量,第二期增人數加測最妥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第三期隨機分派參與者在疫苗組與對照組,依兩組在年齡、性別、健康等因子分佈的可比性,再檢視其保護效果,經更大研究群的安全與品管結果的專業評審,才決定是否給予EUA。

2020年7月23日疾管署明示第二期臨床試驗至少要收案1300人(疫苗組1000人);但疫苗組的參與人數須達3000人,才能得最高補助台幣3億元。

2020年10月22日,政府單位通知疫苗廠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規則;決策者想跳過第三期臨床試驗,提早以擴大第二期臨床試驗的結果評審,顯然是揠苗助長!又毫無補助第三期,與歐美疫苗評估及鉅額補助疫苗研發的作法迥異!然而,台灣新冠病例數先前較低,不易在台切實科學評估疫苗的保護力!2021年4至6月台北市與新北市恰逢Alpha變種病毒大流行,雙北市極缺疫苗,重症與死亡數升,惜相關單位並未把握藉此流行期評估疫苗抗變種病毒的公共衛生效益契機!

2021年6月10日食藥署決定以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的抗武漢病毒株中和抗體,為第二期臨床試驗後的EUA審查標準;在Alpha病毒流行死傷慘重後,仍未重視抗變種病毒實效!當晚一國產疫苗首先宣布期中報告。

事實上,打兩劑疫苗後兩週恰是抗體尖峰,但其後易衰退,真正評估公共衛生效益應看施打三至六個月後的所有免疫動態變化之完整數據,會更有說服力。

 7月19日,食藥署通過我國第一家國產疫苗的EUA。8月16日食藥署以單一時間點的唯一抗體數據「不通過」另一家國產疫苗的EUA審查。此後,許多變種病毒席捲全球,新病毒傳播更快。

延伸閱讀

研究:次世代疫苗未必神!散步也行,有運動習慣者疫苗保護力高25%

台灣疫苗政策停在舊思惟

現階段評估疫苗免疫效力,須看「追加劑的整體免疫動態效果」(中和抗體、B細胞免疫及T細胞免疫反應的幅度和持久性),才更審慎;絕不能僅看打疫苗後二到四週高峰的抗體。且更多科學證實中和抗體衰退後,T細胞免疫對清除細胞內的病毒、維持接種者持久免疫力、防病情惡化及預防重症與降低死亡等保護效果至關重要。

曾遭EUA滑鐵盧的國產疫苗,今暑以最新數據再送件至食藥署,惜該署審查標準仍用舊思惟!

至11月,此國產疫苗以免疫評量四篇文刊登於高影響力的國際學刊,指出其獨特的多元抗原(四種病毒蛋白的五區段)共同激發多項免疫,尤其追加劑在抗Delta、Omicron BA.1、BA.2與BA.5四變異病毒的中和抗體數據,為各國際疫苗之冠,抗體持久性與誘導T細胞免疫強度也優於其他新冠疫苗。

11月16日輝瑞發布,正開發以非棘蛋白保留表位區做抗原的T細胞疫苗(BNT162b4),將合併 BA.5雙價疫苗,期能產生強大持久的免疫記憶T細胞反應,維持免疫B 與T兩細胞及中和抗體的續航力。

此正印證我國一國產疫苗先導設計的遠見及追加劑前瞻追蹤結果的可參考性,可惜此優質免疫的國產疫苗未受決策者應有重視,埋沒16個月可貢獻全球衛生的良機!

延伸閱讀

圖解「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後不適反應,疲倦、頭痛5症狀最常見

換言之,食藥署、疾管署與指揮中心,在國內新冠病毒大流行時,錯失國產疫苗超前部署評估機會;全球重視疫苗對BA.5等變種病毒實戰成效之際,尚未與時俱進!

今秋,逃脫中和抗體的病毒也多處肆虐。然而,民眾已厭煩第四、五劑等無止境的接種,誠摯建議政府:(一)首應依國際規範訂定疫苗EUA與認證準則,鼎力協助國內疫苗業馳騁國際;(二)率先研發與制定T細胞等免疫指標,協同中和抗體做為整體免疫評量標準;(三)扶植疫苗開發至少達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敦促國際合作,以比較追加劑接種後的評估數據,助國產疫苗早獲國際認證,確保台灣疫苗可達維護國安兼能貢獻他國防疫的國際水準;(四)敦請疾管署與健保署開放疫苗數據,協助疫苗業分析、加速產品開發,讓台灣的疫苗評估繼B型肝炎疫苗後,再度為國際的領頭羊;(五)國衛院應召開新冠疫苗全盤規劃研討會,集思廣益。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