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75歲,從公職主管退休下來後,起先還常參加一些同事邀請的活動,後來老同事們逐漸減少連絡,張先生也逐漸退出這個圈子,只參加應景式的年節活動,張先生在三年前被診斷罹患輕度憂鬱症後,更減少許多社交活動,家中行動愈來愈遲緩,體力快速變差,出外都使用輪椅代步,體重更減輕8公斤,令家屬非常擔心。
前年冬天因為一次跌倒意外,張先生發生右髖部骨折,住院後接受人工髖節置換手術,後來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肆虐,張先生不敢定期回醫院追蹤,讓他更覺得焦慮失眠,每晚在上床後閤上眼皮也很難睡,幾乎都求助安眠藥物和鎮定劑,吃了這些藥物,讓他白天也覺得昏昏沈沈的,運動量更減少。兩週前夜間張先生又再度跌倒,送急診部後檢查發現左側髖部骨折,需要接受手術;兩度骨折加上憂鬱症惡化,讓張先生和家屬覺得憂心忡忡,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
就張先生的例子而言,是不少老年人的生活寫真,年老會使生理機能變差,退休後的生活步調發生大變化,不再像平時外出上班,基本的活動量頓時減少。
有些人積極去適應社團或其他活動,但大部分人選擇靜態生活型式,運動量更少,間接影響體能和睡眠;加上社會地位改變,與外界的互動愈來愈少,或因多病纏身,經常與藥物為伍,難免引起情緒失調,甚至憂鬱症;這些都是晚年的生活寫照,與健康愈離愈遠。
肌少症是張先生的健康困境,對髖部骨折康復造成不良影響
老年人常發生骨鬆和骨折,尤其是脊椎骨折和髖部骨折,嚴重影響生理功能和生活品質;從張先生的例子看來,他的生理機能變差,加上髖部骨折,損害活動能力,疼痛顯著影響睡眠和食慾,導致休息不足,體能變差,且營養不良。
體重減輕8公斤是一個警訊,這是肌肉量減少的徵象,40歲後每年流失肌肉量1%,65歲後每年減少1.5%,估計張先生的肌肉量減少40%,肌少症是張先生的健康困境,對髖部骨折的康復造成不良影響。
風險增高2-7倍!統計:約6-8%髖部骨折者會二度發生
就張生生再度發生骨折而言,許多髖部骨折病人也是如此,統計上曾發生過髖部骨折的病人,約6-8%會發生二度髖部骨折,其風險增高2-7倍。
可能的原因包括骨折會直接傷害肌肉、神經和血管,影響肌肉的再生與重建,造成肌細胞死亡、肌肉萎縮和無力;其次因髖部骨折而臥床,即使短時間限制活動,也會引起肌肉的快速流失,髖部骨折後行動能力受限,體能變差,反應變慢,平衡功能變差,加上減少蛋白質攝取量發生肌少症,增高跌倒風險;第三,骨折引起體內過度發炎反應,讓人體無法排出大量自由基,對肌肉造成傷害,損害肌肉再生。
張先生在髖部骨折之前,已罹患肌少症,加上憂鬱症的鎮靜劑和安眠藥物,都會影響意識清醒,也是造成跌倒的原因,增加二度骨折的風險,且住院期間比較容易發生併發症,延長住院,增加死亡風險。
了解張先生的情況後,須從多層面著手改善,除完善的術前準備和進行手術之外,術後更要妥善照料,尤其在出院後應後續治療方案,例如:長照中心和防跌、骨鬆和肌少症的防治,定期評估肌少症、平衡功能和營養,控制共病,如糖尿病、三高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等,都應同時進行,才能奏功。
維持健康和慢老,退休之前應先擬定妥善規畫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維持健康和慢老,應在退休之前,先擬定妥善規畫,維持平日的健康生活型式,包括飲食、運動和社交活動。針對髖部骨折病人,例行檢查肌力、肌肉量和生理功能,都可供確立診斷和及早治療。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