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陽光灑落,讓人感覺溫暖舒適。聞到咖啡飄香,讓人感覺活力滿滿。聽到優美樂音,讓人感覺放鬆愜意。那麼,當你回到家中,打開大門的那一剎那,你感覺如何呢?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找東西?10分鐘?還是半小時?突然有訪客想造訪,你的家可以接待他們嗎?是不是每年都要花好幾天大掃除,努力收拾仍然看不出效果呢?你有沒有想過,擁有的物品那麼多,為何生活卻沒有比較輕鬆、你買了那麼多號稱方便的物品,為何家裡卻越住越不方便呢?
可見得物品越多,並不會讓人感覺越幸福,想要改變這一切,你可以從「少物」開始。看到「少物」一詞,也許讓人覺得「這樣生活不會很匱乏嗎?」、「我又不是喜歡極簡的人」、「我家東西應該不可能變成少物!」
用比以前少的物品,過比以前好的日子
那麼,我們換個方式來敘述,「用比以前少的物品,過比以前好的日子。」仔細思考之後發現,在我徹底減少物品的這幾年來,非但沒有感到缺乏,反而體會到種種富足:
1.時間富足
物品變少了,需要管理、清洗、維護的時間也減少,就能多出許多可運用的時間,下班後不必急著做家事,出門前不必因為找不到東西而擔心遲到。
2.情感富足
把時間投注在身邊的家人,一起生活在清爽舒適的空間裡;或者全家人一起整理,大家都喜歡回到家,喜歡招待親朋好友,對這個家有歸屬感,彼此緊密聯繫。
圖/沒有需要挪來挪去的雜物,悠閒的時間變多了,一目瞭然的空間,更有餘裕打造心靈沉靜的生活。幸福文化提供
3.生活富足
篩選多次後,最後留下來的少量物品,都是真心喜歡、想要長久使用的好物,每天都被喜歡的物品圍繞,就能更加愛物惜物。
4.空間富足
物品比以前少了,空間就比以前多了,以前被雜物占據的空間,現在可以靈活運用,想做什麼都可以,零雜物的空間有更大的自由。沒有什麼物品比空間更珍貴,所以少物雖然失去了物品,卻贏回了空間。
5.金錢富足
家裡的東西,夠用就好,日常生活,簡單就好,因為滿足現況,不覺得有匱乏,所以不需要花大錢囤物、不需要花大錢重複購買,浪費掉的錢少了,剩下來的錢就多了。
6.信仰(心靈)富足
我是基督徒,我明白我們所擁有的,都是從神而來的,認清這個本質,常常向神讚美感謝,信仰上也會更富足、更喜樂。
少物並不是整理追求的目的,它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相信我,在實施少物之後,你也會感受到這股魔力,少物,卻豐盛有餘。看似不足,其實樣樣富足。透過整理可以「由外而內」的了解自己。
圖/你記得每個抽屜、櫃子、箱子裡裝了哪些東西嗎?整理的目的,即是藉由檢視每樣物品,來釐清它們與使用者的關係,因而更了解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適合或不適合。photoAC by sharaku
你知道自己的家有多少物品嗎?
你知道自己的家有多少物品嗎?你記得每個抽屜、櫃子、箱子裡裝了哪些東西嗎?整理的目的,即是藉由檢視每樣物品,來釐清它們與使用者的關係,因而更了解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適合或不適合。而這些眾多的物品,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常用或重要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常常都會使用,在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手機、錢包、保溫壺、水杯、電腦、衣服包包等。另有一些雖不常用,但卻是重要且須小心保管的物品,例如護照、存摺、印章等。
2.備用物品
這類型物品通常是第1類物品的重複,只是準備接替或更新,例如衛生紙、尿布、過季衣物、備用寢具等。
3.多餘或閒置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雖然完好,但因為是過分囤積或衝動購物下得到的,又或者是別人的贈物,自己卻用不到,所以已經失去它原有的功能,變成閒置的雜物,例如免洗碗筷、沒在用的電器餐具、不穿的衣服鞋子、不喜歡的紀念品等。
4.垃圾或廢棄物品
壞掉、過期的食物,待修的電器,破損的衣物寢具等,以及囤積在陽台的紙箱、塑膠袋或廢棄物,這些物品已經無法再使用,可以直接捨棄。
每個人的家都有這四類型的物品,但擁有的數量不同,就會構成完全不同的居住型態,假設在空間大小固定的狀況下,我們運用後頁的圖示,可以了解「人」、「物品」與「空間」的關係。
整理的第一步,即是辨別自己的住家是何種型態
整理的第一步,即是辨別自己的住家是何種型態,並誠實面對是什麼原因導致物品的囤積,透過「區分」捨棄不需要的物品,再以簡單有效的收納原則,讓物品有適當的家,物品適得其所後,加入喜歡的收納用品,增添住家的美感,進而持續達到簡約清爽的目標,這樣的過程可以說是「由外而內」的了解自己。
(原文刊載於:吳敏恩《家的樣子,你的樣子:少一點擠,多一點你,極簡不是空,是對生活溫柔。21天「減物」整理練習,讓房間、心靈、人生,全部煥然一新!》/幸福文化出版)
圖/《家的樣子,你的樣子: 少一點擠,多一點你,極簡不是空,是對生活溫柔。21天「減物」整理練習,讓房間、心靈、人生,全部煥然一新!》,作者:吳敏恩,幸福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