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找東西?10分鐘?還是半小時?突然有訪客想造訪,你的家可以接待他們嗎?是不是每年都要花好幾天大掃除,努力收拾仍然看不出效果呢?你有沒有想過,擁有的物品那麼多,為何生活卻沒有比較輕鬆、你買了那麼多號稱方便的物品,為何家裡卻愈住愈不方便呢?
你知道自己的家有多少物品嗎?
你知道自己的家有多少物品嗎?你記得每個抽屜、櫃子、箱子裡裝了哪些東西嗎?整理的目的,即是藉由檢視每樣物品,來釐清它們與使用者的關係,因而更了解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適合或不適合。而這些眾多的物品,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常用或重要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常常都會使用,在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手機、錢包、保溫壺、水杯、電腦、衣服包包等。另有一些雖不常用,但卻是重要且須小心保管的物品,例如護照、存摺、印章等。
2.備用物品
這類型物品通常是第1類物品的重複,只是準備接替或更新,例如衛生紙、尿布、過季衣物、備用寢具等。
3.多餘或閒置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雖然完好,但因為是過分囤積或衝動購物下得到的,又或者是別人的贈物,自己卻用不到,所以已經失去它原有的功能,變成閒置的雜物,例如免洗碗筷、沒在用的電器餐具、不穿的衣服鞋子、不喜歡的紀念品等。
4.垃圾或廢棄物品
壞掉、過期的食物,待修的電器,破損的衣物寢具等,以及囤積在陽台的紙箱、塑膠袋或廢棄物,這些物品已經無法再使用,可以直接捨棄。
每個人的家都有這四類型的物品,但擁有的數量不同,就會構成完全不同的居住型態,假設在空間大小固定的狀況下,我們運用後頁的圖示,可以了解「人」、「物品」與「空間」的關係。
整理的第一步,即是辨別自己的住家是何種型態
整理的第一步,即是辨別自己的住家是何種型態,並誠實面對是什麼原因導致物品的囤積,透過「區分」捨棄不需要的物品,再以簡單有效的收納原則,讓物品有適當的家,物品適得其所後,加入喜歡的收納用品,增添住家的美感,進而持續達到簡約清爽的目標,這樣的過程可以說是「由外而內」的了解自己。
在不同階段的整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無法割捨物品的時候
丟棄早已被遺忘的無用之物,對我而言並非難事,然而,在面對某些明知不會使用的物品時,卻常有捨不得的感覺,於是我試著記錄下來,分析丟不掉的原因,大致上有這三類:
1.因為當初購買時充滿憧憬,所以丟不掉
當不鏽鋼大炒鍋帶著「我要好好練習廚藝」的期許進入家門,但因為不會控制火候又懶得練習,最終變成一直記得它但卻每次都略過不用的物品,並且看到它就衍生愧疚感,這類物品還真不少。
2.因為很難請出家門,所以丟不掉
像是工作室的綠色小沙發和嬰兒床都屬這類物品,如此龐然大物當然不可能被遺忘,明明沒在使用,但只要想到清除它們必須花好多時間精力,就乾脆拖延不處理,日子一久,這些大塊頭雜物,還會呼朋引伴吸引許多雜物堆在它們身上,一看到就心生厭煩。
3.因為曾經投注過心力,所以丟不掉
學生時期的筆記、論文,工作時的獎杯獎狀,懷孕時的媽媽手冊皆屬這類物品。因為證明著曾經的嘔心瀝血,因為代表著曾經的豐功偉業,因為紀錄著曾經的得來不易,明明知識已經記在頭腦裡,工作也早已轉職、小孩快到上學年紀了,還是留戀過去,捨不得丟,而且這類物品通常體積也不大,就更順理成章的被留下來了。
如果這些物品已經在家中占據太多空間,構成困擾,那我們就該想想法子來對付它們;帶有憧憬的物品就訂下計畫去使用它們,不要讓夢想變成幻想,也許能因此獲得新的技能、發展出新的興趣,甚至能因此瘦身成功呢!
清除龐然大物沒有想像中的麻煩,也許身邊親友需要它們,再不然聯絡二手家具公司便宜出清,他們會火速前來搬運。
至於最後一項因為有其紀念價值,需要等待適合的時機,那就不要勉強自己,總會有機會的,某次整理書櫃時,我就很自然的丟了兩本媽媽手冊,因此清空了一小格抽屜,丟了手冊沒什麼感覺,但想到抽屜空空的就有點開心。
捨棄物品並非失去,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獲得
捨棄物品並非失去,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獲得,我們認知到自己並不需要它,或是它並不適合我們,我們因此更認識自己,面對選擇時的決斷力更加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贏回了空間。
體會到捨棄物品時,我們並沒有失去它,而是讓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老師之後,我在整理的道路上,更能邁開步伐,勇敢的感受與接受。「珍惜物品」並非緊抓不放,而是在可以陪伴的時候用心對待,在需要道別的時候坦然離開。
(原文刊載於:吳敏恩《家的樣子,你的樣子: 少一點擠,多一點你,極簡不是空,是對生活溫柔。21天「減物」整理練習,讓房間、心靈、人生,全部煥然一新!》/幸福文化出版)
圖/《家的樣子,你的樣子: 少一點擠,多一點你,極簡不是空,是對生活溫柔。21天「減物」整理練習,讓房間、心靈、人生,全部煥然一新!》,作者:吳敏恩,幸福文化出版《家的樣子,你的樣子: 少一點擠,多一點你,極簡不是空,是對生活溫柔。21天「減物」整理練習,讓房間、心靈、人生,全部煥然一新!》書封/幸福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