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分享的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在「遇」兒旅途的所見所聞,也許不是大家眼中的「熱門景點」,但卻是她和孩子一起發現的「私房景點」。她提供家長們一種新的陪伴方式,邀請你一起陪伴孩子成長,協助孩子成為自己的人生專家。以下為作者胡瑋婷的自序:
這天,我才剛下班返家,女兒就急著邀我與她玩耍,但我還沒把自己的身心安頓好,便先拒絕了她,受挫的她生氣地用雙手使勁推我一把,憤怒趁機溜到我身上作怪,逼我質問她:「很痛欸!妳為什麼要推我?」雖然我知道這並不是最佳的問句,但我還是下意識地選擇究責,即使知道她肯定回答不出來。
女兒驚見我憤怒的表情,露出恐懼的眼神,竟哭著對我說:「因為我愛你啊!」
在旁的先生為我打抱不平,他出言教訓女兒:「就算這樣,你也不能推媽媽啊!」
此刻,本該繼續憤怒下去的我,心裡卻冒出無限的難過與心疼,因為我認為「言」出必有因,這使我思考起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也打著「我愛你」的旗幟,不斷做出傷害孩子的舉動呢?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本就具有教育的責任與義務,用「嘴巴」教導孩子正確的方法並沒有錯,這也代表著父母期望孩子向善的心。但比起「言教」,我更重視「身教」,因為愈小的孩子,愈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
因此,孩子的行為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說一套做一套,造成孩子的困惑與矛盾,以及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猶如一段旅行,孩子是我們的旅伴,我們也是孩子的旅伴,與其說是「育」兒,我更喜歡說「遇」兒。但父母並非是「皇帝」出巡,擁有神聖且不容侵犯的威嚴,孩子也不是隨行的「奴僕」,只能永遠聽命,甚至盲從。
我偏好採取一種「合作式」的平等姿態,父母的生命值得敬重,但孩子的人生也值得敬重,彼此都有權在關係中保有自己的文化與生命智慧,一起在人生旅途上相遇相知、相愛相惜。
我的「遇」兒理念來自於「敘事治療」理論,這是後現代的治療取向,強調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專家,而孩子也是自己人生的專家,他們最知道自己喜歡如何成長,他們最懂得自己遭遇的困難要如何解決問題。身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輔佐孩子成為他生命中的國王,真正擁有自己的自主權與責任感。
所以,這不是一本討論如何成為專業父母的書,而是邀請你一起陪伴孩子成長,協助他成為自己的人生專家。
走一條自己的路
當你願意拿起這本書閱讀時,想必你也是和我一樣,曾體會成為父母的艱辛、挫折、困難和失落,並且希望藉由這本書,來幫助自己面對挑戰與難關,這個舉動值得鼓勵與敬佩,請你先給自己一段如雷的掌聲。
每當我感到挫折時,也會在書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解答,有時很快就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但有時花了很久的時間,也不見得能找到。當那些書裡的解方,不是我人生的良藥時,我就會透過書寫為自己研發新藥方,寫著寫著這本書就這麼誕生了。
寫一本親子教養的書籍,也像是一趟旅程,沿途需要許多人的付出與成全,感謝我的先生世幃和婆婆的鼎力支持,並為我和孩子的「食衣住行育樂」把關,讓我能安心暢遊在「遇」兒的文字海裡;我也感謝我的父母和兄妹提供的愛,足以成為我「遇」兒旅途上的「心靈糧食」,每當我的心感到飢餓難受時,我就會吃上幾口享受「愛」的滋味;我也感謝在生命中遇見的所有朋友、同學、同事和長輩,在我遇難受挫時,提供關懷與鼓勵,甚至出手援助。
本書分享的是,我在「遇」兒旅途的所見所聞,也許不是大家眼中的「熱門景點」,但這是我和孩子一起發現的「私房景點」,全都是我們喜歡駐足欣賞的秘境。我除了想為父母提供新的陪伴方式外,我也盼望每個家庭的都能採取「合作式」的溝通姿態,重視彼此的優勢與愛好,接納彼此的不同與限制,一起在生命旅途中,欣賞自己最美的樣子。
最後,祝福天底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承擔起自己的生命責任,長出自己喜歡的翅膀,活出那屬於自己最獨特且美好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15個「遇」兒心姿態,展開親密的親子之旅》/橙實文化出版)
圖/《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15個「遇」兒心姿態,展開親密的親子之旅》書封/橙實文化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