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什麼要戀愛?我們內心所渴求的常是最讓人感到快樂的… | 健康遠見
人際

為什麼要戀愛?我們內心所渴求的常是最讓人感到快樂的…

為什麼要戀愛?我們內心所渴求的常是最讓人感到快樂的… 愛是我們需要經常釋放的情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編按:愛是我們需要經常釋放的情感。我們無意識的喜好也就是「內心所渴求的」,常是最讓人感到快樂的。正如法國哲學家暨數學家巴斯卡所言:「人心自有道理,但理性卻難以理解。」 

戀愛機器 

然而,杏仁體雖能決定人是否感到恐懼,但它的功用其實是試圖偵測出凸顯性,也就是試圖找出值得注意的環境變化。一般而言,大腦天生就能偵測變化。

通常,當某些情況穩定時,表示環境很安全;但當情況快速發生變化,也許就有危險了。這便是為何杏仁體是公認的威脅偵測器,不過,無論是正向或負向變化,杏仁體其實都可以檢測得到。

我曾經針對杏仁體植入電極的癲癇病人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向他們閃現了帶有負面和正面情緒字眼的潛意識訊息。一如預測,負面詞語觸發了杏仁體著名的威脅偵測器,但更令我激動的是,正面詞語也觸發了杏仁體,只是沒那麼快速(我所謂的「沒那麼快速」指的可是僅有百分之幾秒的差異)。

結果顯示,正如我們可以本能的偵測危險、並做出反應一般,人也可以本能的想回應正向體驗的機會,去接觸那些我們不想遠離而是想走近的經驗。

我們對愛的需求,可能不若避開危險的需求直接,但一點也不多餘。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人類因為愛而演化,也不斷的演化去愛人。所以,也許愛自有其古老路徑通往大腦,如同另一條勒杜所謂的「低徑」。

「戀愛機器」的設計就是為了查明這是否屬實,而測試方式是:以那天在達特茅斯學院找我進行約會諮詢的學生為例,受試者向程式提供她有意思的兩個對象的名字,比方說布萊克和西羅。

接著,測試開始之後,她眼前的螢幕會開始閃爍,她會看到閃光,但無法察覺自己剛剛下意識的受到一號對象布萊克的名字促發,布萊克的名字在螢幕上出現了26毫秒。這個時間長度雖然不足以讓大腦有意識的察覺這個名字,但卻足以傳遞潛意識訊息、啟動杏仁體,並促發與布萊克這個名字有關聯的任何情緒。

此種潛意識的聯想受到促發後,受試者接著必須完成一系列的語彙測試:從假造詞中挑選出真詞。我們密切追蹤她的反應時間,藉此從統計分析數據中衡量具顯著意義的細微差異。女學生的潛意識受到一號對象的名字促發後,辨識真假詞的速度比使用二號對象西羅的名字時,快上了近20%。接下來,我們讓兩個名字隨機出現,先閃現西羅的名字,而她對布萊克的名字依然展現出相同的快速反應。

但這是否就一定意味了她下意識比較喜歡布萊克呢?還是正好相反,她其實比較喜歡西羅,而這個名字引發的正向聯想使她從測試過程中分心,使得布萊克看來像是她偏好的約會對象?為了消除這種可能的混淆,我也對那些宣稱自己瘋狂深愛著伴侶的女性,進行了「戀愛機器」實驗。

我將這些女性的伴侶名字和其他朋友的名字,一起放進了戀愛機器,她們與朋友和伴侶認識的時間一樣久,我們以此確保受試者大腦不會僅因熟悉度,而對名字有所反應。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受到愛人的名字促發後,語彙測試的表現明顯較佳。

延伸閱讀

如何確定「我戀愛了」?

為什麼愛會提高一個人的閱讀速度?我猜想,應該與大腦內部的連結的方式有關,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圖/為什麼愛會提高一個人的閱讀速度?我猜想,應該與大腦內部的連結的方式有關,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人心自有道理 

現在的問題是:為何如此?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為什麼愛會提高一個人的閱讀速度?我猜想,應該與大腦內部的連結的方式有關。

當布萊克這個名字在女學生的眼前一閃而過,所產生的正向聯想,刺激了大腦的某些神經元,進而啟動了大腦的報償系統,分泌出大量傳遞訊號的化學物質多巴胺,而多巴胺會透過處理幸福感受的區域及其他相連區域(包括幫助我們解析文字的區域),傳遞大量喜悅的能量。

女學生並未決定如此反應,她的反應和其中影響並非來自個人的意志或控制,甚至也不在她的意識範圍內。換句話說,測試揭露了她的真實感受、她真正的偏好、以及大腦對布萊克建立的正向聯想,但她對西羅卻並非如此。我們一位同仁如此總結研究結果:「我想,你腦袋裡知道就是知道,即便尚未意識到。」

據此,問題變成了:為何這些感覺對她而言,如此難以捉摸?為何她需要「戀愛機器」來釐清自己的感受?此測試程式其實類似於內隱聯結測驗,可測量人是否無意識的偏愛特定的性別或種族。此項測試可揭露個人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感受——那些您可能甚至希望對自己隱藏的感受。

然而,如同我在日內瓦的同僚對負面情緒所做的研究,內隱聯結測驗通常聚焦在情緒的黑暗面、令人不快的無意識反應以及關於歧視的反應。

偏見是我們需要控制和根除的東西,但愛是我們需要經常釋放的情感。我們無意識的喜好也就是「內心所渴求的」,常是最讓人感到快樂的。正如法國哲學家暨數學家巴斯卡所言:

❝人心自有道理,但理性卻難以理解。❞

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戲劇性問題,通常發生在出現妨礙之際。有趣的是,當我告知學生受試結果時,她們的反應雖略有分別,但往往是一副「我就知道!」的樣子。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需要戀愛機器?!」

大多數的學生若對自己夠誠實的話,通常對於該和誰約會具有某種直覺,但大腦的額葉會阻止他們,因為額葉內包含了充當「家長」的腦部區域,會告誡他們「別那樣做」。

坐在我辦公室的女學生得知戀愛機器證實了她的直覺時,感到獲得了一股力量,而我稍加強化了此種感受。我提醒她,不論她要不要對大腦閃現的消息採取實際行動,都是她自己的決定,完全出自於她。女同學笑了笑,抬頭挺胸,帶著勝利的微笑離開了我的辦公室,她的兩個女生朋友尾隨在後。

延伸閱讀

太自我感覺良好,「忠犬」也會離你而去

(本文作者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腦動態實驗室主任;原文刊載於為什麼要戀愛: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天下文化出版)

《為什麼要戀愛: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書封/天下文化出版提供圖/《為什麼要戀愛: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書封/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