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交通、科技方便之賜,距離不是問題,民眾過年時都能到各地遊玩或出國,甚至回到老家也都處於「科技冷漠」,忙著滑手機,不少人就感嘆「年味」這幾年都不見了。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前局長賴金河觀察,年味這幾年變淡,是因為從「年節」變為「年假」,不再是節慶,少了儀式感,自然沒有年味。
台灣這幾年文化邁向西化,把文化也「稀」釋了。賴金河指出,都市化理所當然,但這樣就沒有自己的文化。日本就是一方面西化的同時,又保留很多傳統「大和魂」,讓他相當羨慕又欽佩,這是國人應該思考的。
如何重新找回那股年味?並不是重返傳統,讓婆婆媽媽在廚房忙一整天,而是善用過年的傳統文化儀式,在年前安排讓全家人都能參與的活動,一起動手預備過年,重新找回年味!
隨著年紀增長,過年氣氛愈來愈淡
南投中興新村的大美生活提案所教育總監蔡佩伶,又稱小P老師,曾在台中的道禾實驗學校任職。結婚生子後,她開始思考,到底要給孩子怎麼樣的文化跟教育?
《傳家》這套書給了她很大的啟發。「跟家人看過都很感動,裡面有一段提到,不管她的兒女未來在國際上工作,但他們到了哪裡都知道要怎麼過中國年。」
當時,她正懷著老大,心裡想著,「他們出生在網路世代,感受到快速、國際跟全球化,但能不能記得自己是誰?從哪裡來?」
圖/過年不需要再繁文縟節,可以從文化傳統中提煉一些精華,讓家人在過年期間一起動手做小物,營造滿滿的儀式感。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過年為什麼很重要?因為這些回憶形塑了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就像中興新村的長者們,她們記憶裡頭的過年,至今仍非常鮮明有趣。
73歲的林素珠自幼住在台南永康糖廠附近的三崁店,「糖廠園區裡都是宿舍,所以過年時很安靜,因為宿舍的人都返鄉去了。」
印象中最鮮明的,就是小時候台南市區還有馬戲團,「阿嬤帶我們搭糖廠交通車,去看馬戲。」尤其是除夕時,因為靠近港口,一過了午夜12點各個船隻都會鳴笛。台南公園還有「商展」,白天有很多攤位聚集在那邊,可以逛。
另一位林阿雲奶奶,當年她嫁到南投中興新村,發現外省人過年很不一樣,村裡聚集來自各個省份的公務員,家家戶戶醃臘肉、香腸、雞腿吊起來風乾,過年一定寫春聯、貼春聯又放鞭炮,很有年味。
過生活是日常,特別節日是非常
蔡佩伶為了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於是開始在各個節日設計活動。她發現,原來她也不清楚很多節日的細節,於是跑回去問長輩,想要替孩子打造屬於他們的節日儀式感。
「過生活跟在生活裡頭,有點區別;生活是一種必須,就是食衣住行的日常,但特別節日就是『非常』。為什麼過年要圍爐吃飯?並不是為了要上傳照片、臉書打卡,而是跟我的家庭共渡這個時光。」
這也是為什麼,蔡佩伶願意進行這場「文化再設計」,把很多傳統習俗中不必要的元素拿掉,進而創造屬於家庭的儀式感;而籌備過年,就是個很重要的過程。
這次Enjoy Life帶大家一起構思屬於你跟家人的獨特過年,特別準備老、中、青三代可以同堂的活動,再加上過年前中後三個不同的時段進行:過年前的裝飾剪紙、預備年菜跟除夕夜的藏茶。
透過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動手做的儀式感,相信這次的過年將會特別有年味,留下美好回憶。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