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公布2022年人口統計數據,總人口連續三年負成長,全年新生兒人數更創內政部統計以來新低。國發會預估2035年台灣將取代韓國,成為全球總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近日台北市、東京都、韓國紛紛出招,可以看出提高生育率的思考是經濟性補貼、還是針對問題全面協助,值得從經濟、社會、教育等全面性方向思考決策,協助應是從「生」到「育」。
衛福部表示,今2023年8月起,未滿兩歲兒童育兒津貼調高至每月5000元、托育補助增至8500元,盼減輕育兒負擔。
台灣自2020年人口結構正式進入「生不如死」階段,去年出生人數僅13萬8986人,為光復後最低的一年。日本去年出生人數也首度跌破80萬人大關,創1899年以來新低。
2021年南韓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數為0.79個,再度改寫全球最低紀錄,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過去16年,南韓政府已砸下超過2千億美元來挽救生育率,被批評為只看到經濟因素,忽略社會、教育等因素。
今年南韓提高刺激生育的補助金,先為每名新生兒提供每個月70萬韓元(約新台幣1萬5800元)補助,明年會提高到100萬韓元。補助到孩子滿一歲,之後剩下50萬韓元(約新台幣1萬1330元),直到孩子兩歲。
即使生了孩子,長期的教養費用才是最根本的問題,這是少子化根本原因之一。韓國在總統府設置「老化社會與人口政策總統委員會」,提升高齡化、少子化對人口政策影響的重要性,除提供新婚夫妻低利貸款和購屋補助,考慮減免特定金額的「懷孕貸款」。
這是仿效匈牙利2019年推出提供新婚夫妻的低利貸款,第一胎這筆貸款有一半不用還,第三胎則完全不用還。透過這項計畫,匈牙利的結婚率增加了20%。
日本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前透露將向18歲以下東京都居民每人每月發放5000日元左右補貼,爭取從今年度開始發放。政策思考方向是東京都內每人每月的教育費比日本全國的平均水平高出約5000日元,等於發放教育費差額。
小池百合子開始將過去補助生育的策略增加到長期教育費用的補助,換言之,從出生到受教育,讓年輕父母願意生、敢生。
台灣的政策,則以生育獎勵金、養育補助金等為主,來吸引年輕夫婦生育。
少子化議題不再只是單一經濟性層面思考,必須擴及社會、教育等層面。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提出研議提高生育獎勵金,是否能重新認定少子化問題,逐步提出有效幫助年輕父母解決不敢生的疑慮,進一步思考養育環境、條件等社會經濟層面的協助。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原文刊載於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