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45歲,3年前罹患新冠肺炎,病情嚴重,在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兩週,還在病房住院了兩個月,才倖免於難。在病房的隔離治療期間,他覺得體能快速退步,體重減輕,出院後還是經常會有咳嗽的症狀,而且常常出現背部和下肢關節酸痛,前一陣子去骨科檢查時,發現骨密度偏低,而且胸椎出現多節壓迫性骨折,令王先生憂心忡忡。
前幾年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造成全球的災難性疫情,大家應該記憶猶新,目前雖然已得到控制,但疾病管制署在今年初發佈,全球新冠肺炎陽性率處仍在高點,東南亞及日、韓等亞太國家陽性率上升,部分國家如美國、日本、泰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種種數據顯示,全球疫情尚未停息,疾管署呼籲大眾仍應注意疾病的威脅,並配合防疫對策。
(延伸閱讀:新冠疫情升溫!確診者有2症狀:低燒多日、快篩陰,醫籲1類人連續做快篩)
新冠肺炎全身性症狀可能與細胞激素風暴有關
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咳嗽、疲勞無力、呼吸急促等,此外,還會產生全身性症狀,如關節痛、肌肉疼痛和急性腎損傷等,這可能與「細胞激素風暴」有關,造成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發炎指數升高。
長新冠症狀、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此外,10%-30%的倖存者,可能出現急性感染的後遺症,即長新冠,常見併發症包括腎衰竭、器官損傷、免疫系統和血管損傷、肌痛、關節痛、肌肉流失等,令人擔心。
引起此種情況的可能機制包括全身性發炎、免疫系統細胞活化、組織缺氧、這些炎症反應還可能加重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和腎功能受損。
圖/長新冠,常見併發症包括腎衰竭、器官損傷、免疫系統和血管損傷、肌痛、關節痛、肌肉流失等,令人擔心。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長新冠的挑戰——談骨流失
其次,病人骨骼內的破骨細胞數目增加,增強吸收骨骼的能力,破壞骨再塑作用的正常運作,導致骨流失;第三,長新冠病人常需臥床休息,室內活動和戶外運動都減少,且常合併營養不良,導致肌肉萎縮,對骨骼產生不良的力學作用;此外,用來治療病毒的藥物、類固醇、和合併症等,也都可能影響骨骼,導致骨流失和增高骨折風險。
綜合各種臨床證據,長新冠病人常會出現下列幾種情況:
1.低鈣血症:
可高達82%,且會合併骨代謝指標的異常,影響骨合成作用。
2.維生素D缺乏:
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人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遠低於對照組,維生素D缺少程度與疾病嚴重性相關,加護病房的病人尤其嚴重。
3.骨密度顯著降低:
新冠肺炎病人受限於病情,通常未能採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骨密度,而是採用胸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影像來估算。研究顯示,骨密度較低者,死亡率、加護病房住院率都會升高;需住院接受治療的病人,通常病情較為嚴重,也會導致骨密度降低。
4.肌少症:
新冠肺炎會導致肌肉流失和肌力減弱,引起肌少症;尤其使用呼吸器的病人,常會因為肌少症而加重病情,甚至於無法離開呼吸器,增高跌倒、骨折、死亡率和併發症風險。
5.脊椎骨折:
引起脊椎骨折的因素為多重的,可能與前述各項因素有關,而且長期嚴重咳嗽也可能增高風險,且會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臨床上針對長新冠病人,必須及早建立康復計畫,一一克服各項難關,才能重建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